為什麼學佛?
學佛的目的是想要離苦,得到身心的恆常安定。
為什麼皈依?
皈依是與自己約定,從今天起,生生世世都依佛法而行。
讀經時,我們常講的這句話:信受奉行。
皈依佛法僧就是信受、持戒正道即為奉行。(持戒:不做戒律告訴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正道:行八正道)
以下表格為 GAI(人工生成智慧)協助編輯,有可能不完全正確,請師兄大德們不吝指導。
在家五戒 | 八關齋戒 | 沙彌/沙彌尼十戒 | 式叉摩那戒 | 比丘戒 / 比丘尼戒 | |
---|---|---|---|---|---|
適用對象 | 在家居士 | 在家居士(短期精進) | 準備出家者、初出家者 | 沙彌尼 欲受比丘尼戒者 | 已出家僧人(比丘、比丘尼) |
戒條數量 | 5 | 8 | 10 | 6 | 227(比丘)/ 311(比丘尼) |
主要內容 |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五戒 + 不非時食、不娛樂與化妝、不坐高廣床 |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香花曼莊嚴、不歌舞觀聽、不坐卧高廣床、不非時食、不持金銀 |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蓄藏財物 | 涵蓋生活、行為、言語、飲食、持財等詳細戒律 |
持戒期間 | 長期 | 一日一夜 | 長期 | 至少兩年 | 終身 |
修行目的 | 培養道德基礎,維持善業 | 加強出離心,體驗僧伽生活 | 建立出家基礎,培養僧格 | 為受比丘尼戒做準備,確保修行穩定 | 完全出離世俗,嚴格修行解脫道 |
儀式要求 | 可自行發願,或由僧人傳授 | 由僧人傳授,需發願受戒 | 需剃度受戒,依止師父 | 由比丘尼僧團授予,並受指導 | 由僧團授戒,至少十位比丘(比丘尼)作證 |
進階條件 | 積累善業,發心更進一步修行 | 無固定進階要求,可多次受持 | 依修行成熟度,進一步受具足戒 | 完成 兩年修行期,符合資格後可受比丘尼戒 | 修行穩定後,可進入更高層次學習與實踐 |
傳統差異 | 各傳統相同,但對「邪淫」的界定略有不同 | 南傳與漢傳戒條相近,藏傳有時受持更長時間 | 南傳、漢傳戒條基本一致,藏傳沙彌尼戒較為不同 | 主要見於南傳、漢傳,藏傳較少 | 南傳、漢傳、藏傳對比丘戒細節有所不同,但大原則相同 |
現代實踐情況 | 一些佛教徒選擇終生持守,但部分人視情況調整 | 多於佛教節日或特殊修行日受持 | 各國出家者皆遵守,部分國家也設有短期沙彌制 | 現代漢傳佛教較少見,但南傳仍保持此制度 | 僅正式出家者持守,現代部分僧人可能因環境不同有所調整 |
項目特性 | 五戒 | 八關齋戒 | 沙彌/沙彌尼戒 | 式叉摩那戒 | 比丘/比丘尼具足戒 |
---|---|---|---|---|---|
適用對象 | 在家居士 | 在家居士(短期修行) | 初出家者 | 女性出家者(比丘尼前階段) | 正式出家僧侶 |
戒條數量 | 5條 | 8條 | 10條 | 6條主要法(加上沙彌尼戒) | 比丘約250條,比丘尼約348條(依傳承不同略有差異) |
主要戒條內容 |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五戒基礎上加:不非時食、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 |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捉持金銀寶物、不斷植生 | 不染心摸男子、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不非時食、不飲酒 | 包含四根本戒(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大妄語)及其他生活、修行等各方面細節戒律 |
持戒時間/期限 | 終身持守,無固定期限 | 通常短期:一天一夜、三天或七天,或每月六齋日 | 數月至數年不等,依個人修行進度及寺院傳統而定 | 明確規定兩年 | 終身持守,除非還俗 |
修行目的 | 建立基本道德規範,淨化身心,為進一步修行奠定基礎 | 短期體驗接近出家生活,培養更高層次的自律與清淨 | 正式步入出家生活,培養出離心,學習僧團生活規範 | 專為女眾設計,考驗其出家決心,培養持守更多戒律的能力 | 完全出家,實踐佛陀教法,維護僧團清淨,趨向解脫 |
下一階段條件 | 堅定信心,有出離心,願意進一步修行 | 有意出家,且已了解基本佛法,具出離心 | 男眾:修行成熟,年滿20歲;女眾:成為式叉摩那 | 圓滿學習兩年,無違犯六法戒,年滿20歲 | 無下一階段,但可依個人修行進度受持更嚴格的頭陀行等 |
傳統差異 | 各傳統相似,南傳更強調戒律與生活的結合 | 漢傳、藏傳較為普遍;南傳稱為八戒或九戒(不同計數方式) | 漢傳、藏傳、南傳大致相同;南傳可能更強調戒律細節 | 主要在漢傳、南傳佛教傳統中實行;藏傳較為簡化 | 三大傳統戒律細節有所不同;藏傳融合密教因素;南傳更嚴格遵循巴利律藏 |
現代實踐情況 | 普遍受持,但現代社會中「不飲酒」可能擴展為不使用成癮物質 | 在特定法會或佛事活動中受持;都市佛寺常舉辦週末或假期八關齋戒修持活動 | 現代出家前的必經階段;部分地區有短期出家傳統(如泰國) | 現代仍嚴格執行,尤其在正規尼僧團 | 依據不同國家和傳統實踐程度不同;現代可能適應性解釋某些生活相關戒條 |
儀式要求 | 在三寶前發願,由一位戒師證明 | 在寺院中受持,通常有特定儀式,受持時間有明確起止 | 需剃髮,穿著僧服,在戒師前受戒,有較正式的儀式 | 需經比丘尼僧團同意,有專門的授戒儀式 | 需要十位以上戒臘十年以上的比丘(比丘尼需二部僧授戒),完整的羯磨儀式 |
在準備資料時,看到這句話:
在佛教的修行體系中,禪定(samādhi)、智慧(paññā)和道德行為(sīla)共同構成了覺悟之路的完整架構。
我覺得用 道德行為 來說明 戒,也是不錯的角度。
星雲法師的文章中,戒的篇幅最長。
▌一、戒學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家居士,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你就避開了大部分的陷阱卡。
持戒,可以主動減少對抗誘惑要花的心力時間。
簡單的說,就是讓雜念小草,不要有發芽的機會;如果等到處長滿了雜草,再來除草就事倍功半。
我覺得最難的是不妄語: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
星雲法師所提倡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關於戒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之前讀書會的這篇:《星雲法師》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出家人可以抽煙嗎?
開仁法師年輕時在出家前,曾在泰國學習佛法一段時間,看到出家人抽煙,他覺得很疑惑。
他問了那位師父,師父的回答是:「戒律中沒有禁止抽煙」。
開仁法師說:佛陀時期還沒有發明香煙,戒律中當然不會有禁止抽煙。
毒品也不在明講的持戒中,但很明顯也不行。那麼聽音樂呢?
想 vs. 做
-
果報上的差異
之前在談阿賴耶識時,我的解讀是:想就會記錄進阿賴耶識。
如果是壞事,想和實際做,當然有程度上的差異。
-
靠意識溝通
想的持戒,之所以重要,我的解讀是:因為在提昇之後的某個境界,是沒有身體的(無色界?),靠意識溝通。如果你修行不夠,整天其他人都知道你腦袋裡在想什麼,那不是很尷尬嗎?
▌二、定學
字根?
定,梵語 samādhi,音譯三昧、三摩地。能令心專注,遠離散亂浮沉,而達到平等安詳的精神狀態就是定,也稱為禪定。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梵文(Sanskrit): अनुत्तर संयक् संबोधि (Anuttara Samyak Sambodhi)
巴利文(Pali): अनुत्तर सम्मा सम्बोधि (Anuttara Sammā Sambodhi)
- 「阿耨多羅」(Anuttara) 意為「無上」、「最高」或「不可超越的」
- 「三藐」(Samyak/Sammā) 意為「正確的」、「完全的」
- 「三菩提」(Sambodhi) 意為「覺悟」、「完全的證悟」
修習禪定可以從打坐開始
誠實面對自己。
禪修打坐。
來自自己的錯誤認知。
貪、瞋、痴
吃飯的時候吃飯,
日常生活的修行。
禪坐的方法
關於禪坐,請參考我之前的學習心得 法鼓山《入門禪修課程》心得 。
禪坐的方法,不外調身、調息、調心。
調心的部分,其實是我還不了解的地方。
在前面那篇心得中,一開始同學們的自我介紹,我說了想學習禪坐的原因:一是為了健康、二是為了求智慧。
我覺得自己的智慧不足,讀佛法的書常有許多地方不懂。
佛陀的開悟,不也是從禪坐開始的嗎?
師父教導:打坐時察覺身心的變化。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如果不要去想,那慧又從何而來?還是不去想,反而能得慧?
但打坐了幾個月,又覺得好像禪坐主要在修定,而不是修慧。
星雲法師在文章中,引述了《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九種心住」。
調順:深知定的功德,了知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因此於彼諸相,調伏其心,不令流散。
寂靜:了知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能令心擾動,所以於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
意思是不是:到了禪修這些階段,這些想法會自己冒出來?
禪坐與修行止觀
我推薦參考釋繼程法師的書,他寫了許多本,從各種不同方法、角度來學習止觀的方法。
我放了法鼓文化,有關繼程法師著作的連結與介紹,在最下方的參考資料。
▌三、慧學
佛教將修慧分成「聞、思、修」三個階段:
「聞、思、修」我推測是漢傳佛教的詮釋。
-
聞所成慧:由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或閱讀佛典,從文義中生起信解所得的智慧。
-
思所成慧:以聞慧為基礎,對法義深入思惟、觀察,深刻體會佛法妙諦。要成就思所成慧,應按照佛陀所說的「四依止」─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來簡擇、審度,才能正確體會佛陀說法的究竟意義。
-
修所成慧:依據聞、思二慧理解佛法後,依照法義,精勤修持與定心相應的觀慧,叫修所成慧。再由此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得到能所不二的般若實相慧,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
▌【習題】
-
何謂三學增上?
-
試以譬喻說明戒的重要性。
-
如何修定?
-
如何修慧?
-
三學有何重要性?
▌參考資料
繼程法師著作
先複製過來,有空我再整理格式
作者
「信」和「心」不二,心就能發揮最大的功能,解脫所有的煩惱,至此,修行即告完成。 「歷代禪師皆有深厚基礎若只關注禪的向上一著卻忽略了禪的向下扎根那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且問禪行者是否已扎實基礎磨利了根才進入禪的修行若尚未如此請息下急功的心踏踏實實的打基礎磨鈍根待到因緣具足時禪自然行悟自然開」——繼程法師 為何有人「悟道」,有人卻是「誤道」?禪法無分高下,心卻自尋煩惱,繼程法師一語道破所有問題根源!第一講——不忘初心第二講——建立信心第三講——至道無難第四講——誤信迷途第五講——莫信妄語第六講——真正的信第七講——相信方法第八講——實修印證基本工第九講——從止到觀鍛鍊心第十講——禪修與登山第十一講——禪的傳承第十二講——轉煩惱為菩提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念佛禪指要》、《為什麼要禪修?——大乘禪波羅蜜修行指引》,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312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禪修,是煩惱和智慧的距離;波羅蜜,是佛和你的距離。「禪修」必須是動詞,若只是名詞,便是口頭禪。「六波羅蜜」必須是動詞,才能超度一切煩惱——布施培福、持戒清淨、安忍堅持、精進成長、禪定自在、般若智慧。「禪波羅蜜」是菩薩的充電方式,給你菩薩道上的積極行動力!繼程法師為我們設計了完整的禪修計畫,以禪波羅蜜為交通方式,掌握依般若而行的禪修路線,避開各種危險路障,搭載有緣者同車而行。禪修的修心,不只是修一時安心,而是體悟佛心,禪波羅蜜直接將六度合一,用禪修幫助我們培養煩惱免疫力。只要了解完整的禪修觀念,清楚修行的終極目標,循序漸進調身和調心,知行合一,便能將佛法轉為生命智慧,讓人現世平安,甚至願為眾生超越生死。「禪修得到的受用,因人而異。有的人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好處,雖然所學很淺,卻感到滿足;有的人長期用功,是停留在對生活的好處與受用;還有人理解了佛教禪法的核心觀念,而將此設為終極目標。這些不同的情況,取決於個人的選擇。我們指導的是佛教禪法,所以要將其核心思想與終極目標,做一完整介紹,如此方能提供大家一個選擇的空間,讓認同的人能依此終極目標來禪修。如果在了解後,仍然選擇把禪修目標設定在對當下的受用,只想將禪法應用在生活中即可,雖然從佛法來看,這個選擇沒有很圓滿,但對個人來說仍是好的。」 ——釋繼程【卷一】禪修的終極目標【卷二】禪定波羅蜜的調身要領【卷三】禪定波羅蜜的調心要領【卷四】大乘菩薩的禪波羅蜜【卷五】以般若波羅蜜引導禪修【卷六】布施、持戒、安忍、精進波羅蜜【卷七】禪修貫通六度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念佛禪指要》,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312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三百六十五,天天都幸福因為有默照,日日不離禪本想簡單生活,卻不簡單?本想輕鬆工作,卻不輕鬆?試試每日一禪的默照妙用,享受轉念的海闊天空!一日一默照:每天給自己一分鐘的「自我療癒」。學習活在當下,享受放鬆放下,簡單生活,時時隨緣自在。《默照365》是繼程法師365則的「默照禪心法」精選,從默照要領到日常應用,字字禪機,伴你四季好風光!默照工作可以「外頭縱有千萬事,心頭無事無煩惱」。默照處世可以「來去輕鬆,來去自如,來去無事,來去自在」。繼程法師說:「默照至簡,無須方法,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默照,讓生活化繁為簡:只管打坐、只管睡覺、只管吃飯、只管走路、只管工作……。日日放鬆,日日用功,日日默照,日日好日。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281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念佛體驗自在禪心一心不亂即見淨土一句佛號:斷煩惱、消業障、增福慧!禪淨合一的念佛禪,是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繼程法師解說念佛禪的核心觀念和方法重點,掌握基本功調身、調心,回到當下以淨化內心,讓佛法和生活融合為一。許多人雖然已經皈依了三寶,卻沒有真正地了解佛法,比如念佛的人不見得知道佛號的涵義。「阿彌陀佛」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以「阿彌陀佛」做為問候語,即是祝福彼此的未來充滿光明與希望,生活能幸福長壽,是很吉祥的祝福。對我們來說,維持正念最簡易的方法,是將「佛的聖號」當作繫念的對象,用佛號來維繫正念,讓心安住。我們既然已經在學佛,就應該好好地珍惜念佛的機會,品嘗修行滋味,內生喜悅,用功修行就是最大的福報!上篇:念佛見淨土.念佛動機.修習定慧.破除我見.求生願切.聚集資糧下篇:禪淨共修要領.珍惜因緣.調正姿勢.調正心態.回到當下.淨化內心.生活調和.依皈三寶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34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物理學家:「不知道佛是在第十度,還是第十二度空間?」繼程法師:「佛的空間是零度空間。」我們的世界屬於四度空間,是由長、寬、高,加上一個時間維度而成。佛的世界是零度的空間,是超越物理維度的無限空間,可以擴展到任何一度空間。物理學裡沒有零度,認為境界愈高,維度愈多。然而,零度才是無限的,佛菩薩證到空性的時候,就在零度空間,可以在各種空間裡隨意來去。無論遇到任何一度的眾生,都可以為他說法。如果他要到人間,就進入四度空間,零度會轉成四度;如果他要前往其他菩薩的淨土空間,甚至是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知道是在第幾度空間,一動念就到了。十方世界,佛都可以來去自如。事實上,我們的心就是一個能量場,也是一種空間。我們的心愈淨化,所在的空間就愈遼闊廣大,心所顯現出來的空間,就是你修行的層次。以禪法,洞察心的運作方式,回到零度空間。當我們的心歸零,與佛心相印,就能自在地前往任何次元的空間,煩惱歸零,得心自在!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56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繼程法師精進禪修開示—每日禪修養心,過禪式生活心如果沒有調整到安定不亂的狀態,就不太可能讓佛法成為自己的智慧。即使了解公案的語言文字,如果身心狀態的修行條件尚不具足,那麼根本參不透的。修禪的人、學佛的人,甚或一般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總不脫貪、瞋、癡、慢、疑。把這些煩惱綜合起來,大多數人面對的問題,就是心很散、很粗、很亂。有些人是貪心較明顯,有些人瞋心很強,有的人是癡心重,這會反映出每個人個性上的偏重,但不論偏重為何,整體顯現的都是散亂的妄念,尤其當前這個時代,因為資訊的發達,將導致這種散亂的現象更加嚴重。以往的新聞在報導之時,就已成了舊聞,所以閱報者接收訊息時,感受到的刺激與情緒所受的衝擊較小。但是現在的新聞,尤其網路媒體,當下發生的事當下即報導,接收者看到的都是眼前發生的事,如此的情緒衝擊就強烈多了。現代人的感覺器官都遭受著很強的衝擊,以致於散心相當明顯,亂心更是如此。自古以來,人們是以呼吸法對治散亂心,古代人採此方法不像現代人那麼辛苦,因為當時資訊簡單,人的心理狀態沒那麼複雜,感官受到的刺激也不那麼紛亂,擾亂的狀態很少,所以用呼吸法沒什麼問題;反觀現代人,似乎不容易用上呼吸的方法。如果連最簡單、基本的呼吸法都無法用好,就表示身心處在比較粗散的狀態,這樣的身心條件,是無法用上更深細的方法的。但為什麼我們常常又覺得自己有把方法用上呢?這是因為現代人的意識很活躍,以致於通過想像,便以為自己用上了方法。各位可以觀察自己,是不是用想像在習定、學禪呢?中國禪宗之所以殊勝,正是因為其方法運作並非僅在禪堂內用功,而是把握「默照同時」的原則,禪修者若能活用這個原則,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持續保持禪修的狀態,如此一來,不論和任何人相處、處理任何一件事,乃至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是在用功的狀態中。◇眾裡尋他千百度,原來就在鼻孔間◇把自己當作一個禪修新人,隨時放下,隨時提起。卷一‧鍛鍊行禪 真本領卷二‧釋放壓力 身自在卷三‧呼吸禪風 氣清涼卷四‧念念淨土 心平安卷五‧實修實證 生活禪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50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能夠用心生活,生活就會很美。禪修即生活,提起話頭參禪去!一切唯心造,那我們要為自己,造出怎樣的世界呢?一日一話頭,每天給自己一分鐘的自我療癒,練習心如虛空,體驗覺醒生活。本書自繼程法師4200餘篇作品中,精選365則「話頭禪心法」,從話頭要領到日常應用,字字禪機,覺照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無住當下。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50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六者,數、隨、止、觀、還、淨;妙者,不可思議。六個通達涅槃的奧妙法門,謂之「六妙門」。 《六妙門》是隋代天台智者大師的「四部止觀」(其他三部為《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小止觀》)著作之一,為大師於金陵瓦官寺所講,是少數由大師親筆撰寫的著作之一。 本書為繼程法師解說《六妙門》要點的集結,所探討的主題依原書十個章節次第呈現,包括各法門的教理、修證程序、障礙及其對治、證相等。透過法師活潑、生活化的解說,初學者即能對天台宗「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止觀法門,有更清晰的認識。 六妙法門為修持禪定的六種方法:數、隨、止、觀、還、淨。雖分為六,其實可歸納為「止」與「觀」二門。數、隨、止為三種「止門」,屬於修定的法門;觀、還、淨為三種「觀門」,屬於修慧的法門。修持、應用六妙法門,可以證到各種禪的境界,最後通達涅槃。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196
放入購物車
作者
百法者,即一百種法;明者,智慧之義;門者,進入之義;論者,三藏之一。若能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百法明門論》是四、五世紀時,為有「千部論主」之稱的印度世親菩薩所造,由唐代玄奘法師譯。全文只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為唯識法相宗的重要論書之一。 本論是世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可說是唯識名相的提綱。內容將宇宙萬有分為五位百法,即:心法(八種)、心所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及無為法(六種)。全論宗旨,主要說明「一切法無我」;如果能袪除對「我」、「法」的執著,即能契入如來藏性。 本書為繼程法師講解《百法明門論》要點的集結,透過法師清楚而有條理的解說,讀者能很容易地掌握唯識學的核心;如果能真正地理解百法名相,也就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196
放入購物車
作者
未經鍛鍊的心,有著各種無明、煩惱,往往是人生絆腳石;經過禪法鍛鍊的心,才能閃耀出智慧的光芒,發揮破暗光明的力量!修行猶如提煉金礦,開採時必須先將摻雜在金礦裡的雜質清除之後,才能取得純粹的金質;經過鍛鍊的心清淨了,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便能時時生起覺照力,清楚照見一切,遠離種種煩惱塵垢,身心輕安自在! 本書為繼程法師第一本禪修開示的結集, 內容詳細講述如何掌握正確的禪修觀念及方法,例如:打禪七的心態、氣動時的處理、掉舉與昏沉的對治、身心的調和、止觀法門的修學和應用等,對於想認識禪法、體驗禪修利益的讀者,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主持佛學講座及禪修課程。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散文:《佛國楞伽記》、《緣》、《出家情》、《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以及隨筆類:《頭上安頭》、《默照話頭》等五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54
放入購物車
作者
禪修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嗎?《六門教授習定論》是一把禪鑰,讓你在修習時能掌握要領與訣竅,幫助你順利開啟禪門,看見本地風光。 禪定是難學也難教的一門課,連老師都容易迷路,學生如何找到路,又順利地走上禪修之路?《六門教授習定論》宛如一張禪修地圖,讓人可以按圖索驥不徬徨。 《六門教授習定論》提供習定者所需的禪定理論與修學觀念,內容包括:禪修發心的因緣、禪定必備的條件、禪修修學的方便、禪修圓滿的善緣、禪修的歷程、禪證的果報。本書原是為教授禪法的老師所撰寫的教學指南,藉此幫助老師在教授禪定課程時,能明確地了解教禪的目標、次第,以及善巧方法,讓禪法教學,更符合佛法解行並重的精神。由於本書濃縮修學禪定的重點精華,不只有助於教學,對於學習者來說,更易快速掌握禪定要訣。 《六門教授習定論》是印度唯識學派的禪定論典代表作,繼程法師於解說原論時,不但融合自己數十年教禪的豐富經驗,多方舉證古今實例,並結合漢傳的天台止觀與禪宗話頭,讓本書的深廣度更臻完備。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82
放入購物車
作者
止觀即是定慧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泉源 調息,是禪修入門, 調心,是修定的主要方法。 修道,就是簡化我們的生活, 在共業中,培養安頓身心的力量。 即使修行工夫,還不能轉化日常生活素質, 也要時時以佛法為觀照原則,保持身心平衡。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禪修的層層關卡,不能投機取巧, 只有老實用功,才能過關。 有些人不進禪門則已,一進門內等同關入牢房,一味靜坐,無法以禪觀開啟智慧。繼程法師認為中國佛教的衰微與現代禪修的弊病,即在於忽視「禪觀」,而禪觀是佛教內在生命力的泉源,佛教的流傳與發展,莫不與禪觀有關。 全書內容分為十講: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源泉、止與觀、生活與修行、依佛性來修行、共業中的修行、大乘佛教的開展空間、行與知的統一、修止的次第、修行應具足條件、從止觀到度生的修學。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這些深入淺出的禪修觀念與方法,都能不斷提醒人回歸禪門不迷路,終生受用。面對物質豐富的現代生活,修行的環境看似變得更佳,其實要面對的煩惱與誘惑更多,需要以禪觀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生活才能自在無礙。 禪門容易進入,但要跨越身心煩惱陷阱,需要《禪門過關》一書隨身指引,才能順利過關!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82
放入購物車
作者
一句話頭,直指人心!終能參破謎團、明心見性。完整解說:話頭禪的入門、要領,以及參悟關鍵。話頭禪的方法非常簡單、非常單刀直入。主要可分成三個層次: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念話頭、問話頭,主要為保持身心平衡和身心統一;參話頭,則是明心見性的悟道工夫。如果你的身心基本上放鬆了,數呼吸或隨息都很好,或是能夠身心統一了,就把話頭銜接進去,這是我們用話頭的第一個步驟與階段。身心放鬆與調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沒有這麼做的話,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跟妄念一起交雜、一起流動,力量就會比較散,甚至沒有力量;如果你真是達到身心統一時,再用方法,就能夠直接進入狀態,妄念都進不來。當話頭問到很有力量,進入到「參」時(參也是問,但是卻是很深、很細地問),往內心一直問,把所有的妄念都以話頭取代,也就是任何一個妄念、任何一個句子或答案出來,都變成話頭去了!不讓它有第二個機會進來,當你念、參話頭到這個樣子,就會產生疑團,我們形容它為「滴水不漏」。層層深入疑團,終至破參,便能頓見本來面目。開始用話頭時,有幾個部分需要注意的:第一,念話頭時要平和、放鬆地念,切勿念得太快,也就是速度要放慢,不要害怕話頭跑掉,如果你因為怕話頭跑掉而用「追頂念」,緊接不斷地快速念的話,話頭就會念到不清不楚。要讓話頭與心統一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就平和、放鬆地念它,幫助我們攝心,讓話頭成為我們用功的一個境。我們總是把心收回到話頭上,把話頭與心放在一起,跟它相應。第二,不要配合你的呼吸。一旦用話頭,呼吸就要放下,不要用呼吸來念話頭,因為你的呼吸是生理的,它有時也會變化,所以我們把它放下,只要用心在念就好,這樣我們就不會去控制呼吸。所以對於一碰到呼吸,就會控制呼吸的同學,用話頭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話頭禪比默照禪的方法還要具體。很多人在用方法的時候,覺得默照的方法比較放鬆、比較好用;其實默照的方法最不好用,因為它太簡單了,它就是要我們不斷地放鬆而已。而話頭卻很具體,我們的心,習慣要緣一個境才能夠收攝,才能夠凝聚,話頭的方法就有一個境讓我們去緣,它是從臨濟宗傳下來的。話頭禪最常遇到的問題:‧ 腦用得太多,比如工作上大部分都用意念去完成的人,就會習慣用意念來用功,意念實際上是最散的。‧ 有時候我們功夫並沒有成片,但自己卻不知道,話頭經常是不見的,它已經成為眾多妄念裡的一個妄念,這種話頭就完全沒有力量。‧ 數與注意呼吸之間,也會有很多妄念插進來,記得要提起數目,把自己的心收回來,否則就會被妄念沖走。‧ 當方法變成了慣性以後,覺照的心就不敏銳了。‧ 我們用話頭的方法,愈往內進去的時候,以前所讀過的祖師大德或公案、佛經裡的句子會浮出來,捉一個就是答案了嗎?你要的只有一個話頭。‧ 方法不轉化,就不能繼續用功,最後也沒辦法深入了。指月在月不在指,但若不指如何見?本書詳解話頭禪的「參禪要領」與「參破關鍵」!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34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漢傳禪法有修行次第嗎?如何掌握修行條件和禪觀要領?繼程法師最系統完整的禪修開示繼程法師以〈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具足正見表〉,詳解漢傳禪修的次第、思想內容與方法運作。讀者可依此掌握修行之道,透過禪修顯發內在的智慧與慈悲,舉手投足自然流露禪心,生活日日好日,效法歷代祖師於菩薩道上勇往直前,直至圓滿成佛。●以禪修次第表建立漢傳禪觀系統——繼程法師許多人都對漢傳佛教的禪法有一極大的誤解,認為漢傳禪法沒有系統;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漢傳禪法的系統其實是最完整的,單單看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或是《小止觀》、《六妙法門》述及的修行次第與方法,即可窺見這個完整系統的雛型,至於更深廣的《禪波羅蜜》、《摩訶止觀》,所呈現的則是更加完備的系統了。直至禪宗出現後,才將如此繁瑣而豐富精彩的內容簡化,所以在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裡,他提出的是非常簡單的禪修理論,而且他不單是在理論上化繁為簡,在修行的方法上亦如是。但化繁為簡的前提,是以上述豐富深廣的內容為基礎,若非如此,簡化就有可能產生偏差的現象,或將修行導入誤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很有系統地學習漢傳佛法的止觀法門,爾後奠基在這個完整系統之上,再將中國佛教開發出的禪法與之貫通,如此一來,才是漢傳佛教完整的禪法。漢傳禪法的系統不但完整且次第分明,卻還有不少人在修行中誤入了歧途,這就是只看到它「簡」的部分,而忽略了「繁」的基礎,所以藉著這次機會,我們就把繁簡貫通,將完整的系統重新建立起來。雖然我製作的這張簡表,仍無法涵蓋整體,不過已足以將漢傳佛教禪法的重要觀念及系統,做一簡單介紹。具備正知見我將〈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分為兩部分,一是「方便」,二是「正修」。所謂的方便,是指在進入正修前,所需具備的各種條件,這些條件有的與實際用功直接相關,有的則涉及日常生活層面。後者乍看和修行用功沒什麼關聯,但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日常生活沒有具足修行的先行條件,進了禪堂就會發現很多工夫都用不上去,而且妄念特別多,這是大部分初學禪法的同學會遇到的問題。而在進入方便與正修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條件,即是禪修所依的原理,也就是諸位所具備的知見究竟屬不屬於佛法。我把正見視為禪修最重要的首要條件,所以我根據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製作了一個〈具足正見〉的表格。具足正見的重要性,在於提醒修行必須依佛法而修。假如不是依佛法的正見而修,則所修的禪法未必能引導你趨向佛法的終極目標。佛法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解脫生死。佛陀覺悟真理後,認為佛法的主要作用和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生死,所以在傳授佛法時,便是以解脫生死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假如不具備這個正見,很可能修到最後,你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修行,或是為什麼要解脫生死。很多學禪的人,由於忽略且缺乏正見的引導,即使很用功,卻容易迷失修行方向,被一些身心變化和神祕體驗所誤導,產生修行的障礙,甚至走入偏差的道路。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非佛法的禪修裡,有些打著佛教名義的禪修課程,也有類似的問題,問題的癥結都在於沒有建立正見,導致修行目標不明確,由此可知,具足正見有多麼重要了。坊間有不少禪修課程,由於忽略具足正見的重要性,只把重點放在談方法、談體驗上,這些方法和體驗是共世間的禪法,也就是共外道法,修行方向很容易偏差。如何避免走入偏差?關鍵在於建立正見。因此,我在製作〈禪觀修學次第簡表〉時,就把「具足正見」放在首要第一條,以強調重要性。天台止觀法門的學習,總是先以相當大的篇幅談論理論,即先建立正見,接著再談發願、發心,也就是如何建立正確的目標。我曾在禪修課程向同學談及此,很多同學後來反映,因為有此理論的引導,他們禪修確實比較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修行過程也獲得了明顯的受用。所以這一次課程的開示,我希望也能就這個部分,有充分的時間好好地分析、講解。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382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 拜佛,是最適合現代人作為調身、調心的修行方法。☆ 能培養專注力、覺照力,是一種動態的禪修。每一次的禮拜,心,都是很虔誠、很恭敬,你的動作就會很柔和。因為心很虔誠很恭敬的時候,一定是柔軟的,甚至可以直覺的,與佛菩薩的心相應,與所禮拜對象的心相應。拜佛,是禪修方法中,動態用功的方式和技巧。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對禪的完整系統、次第的運作,有比較全面的認知,修禪的時候,就能安住當下、安心用功。我們現在用的,其實是聖嚴法師的教導,在用功時要作意,還有一些方法的運作,這些都是技巧、善巧方便。把握住原則,方法用得好,又能融會貫通,就能時時保持在用功的狀態。當身體由緊轉鬆、心念由亂到定;當禮佛的動作由粗轉細,達到禮敬一致、內外無別;就能身心統一、默照同時、定慧一體。禪修,就成了生命的全部,整個生活、整個生命都在禪修,都是禪!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96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禪修即是修心,如何掌握調心之道?直心是道場,繼程法師提綱挈領指點迷津,條條大路通禪門! 禪修本為安心,為何愈修心愈亂?最後到底是「悟道」或「誤道」? 《禪門直心》原為繼程法師為僧眾點撥用功方法與修行心態的開示,能破解習禪迷津,掌握關鍵要領。全書內容分為八講:放鬆身心、運用方法、超越習慣、大信心與大憤心、大願心、大疑情、大悟境、福報七層次。提醒我們身心愈放鬆,方法愈用得上,並隨順當下因緣,調整方法。面對源於自心的修行障礙,要提起心力,打破慣性,通過關卡。大信心、大願心、大憤心是禪修重要的內在力量,堅定三心,必能起大疑情,證大悟境。 縱然人生多紛擾,隨時回到當下、回到方法,就能回到禪悅自在。常行一直心,處處禪門開!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126
放入購物車
作者
禪修不論資質利鈍,將心待悟,是誤非悟,要先覺誤,才能覺悟。繼程法師指引我們走出心的迷宮,照見本來面目。頓悟是中國禪宗的特色,但若抱持追求速成的心,執迷不悟,適得其反。《禪悟之道》本為繼程法師指導僧眾禪修的開示,除基礎禪法、話頭禪法,特別釐清常見的禪修迷思,指引正確的悟道關鍵與方法。全書共分為十二講,包括:一、調整身心,準備禪修;二、修行的態度;三、禪修以方法為正念;四、禪法的修習次第;五、放鬆身心,只管打坐;六、話頭方法的運作次第;七、話頭的用功技巧;八、對因果、空性的體悟;九、禪宗教法特色與開悟迷思;十、禪修悟道的歷程;十一、開悟要破我見、證空性;十二、掌握佛法原理如實修。繼程法師直指禪法核心,切中要害,提供轉迷為悟的正確方向。清楚修行道路,踏實用功,不貪悟境,不求速成,修行自能水到渠成。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81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如何確認佛的經緯度?如何找到修行座標?不需東西南北盲目探尋,繼程法師詳述修行意義、層次、目標,為你全方位導航!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到底是什麼?如果不清楚修行的意義、層次、目標,只能在佛門外徘徊。繼程法師引領我們認識修行的意義,規畫修行地圖,找到用功的方法與方向。本書是實用易懂的修行指南,重點清楚、層次分明,更能破解迷思,助人安心用功。理解修行的三重意義:止惡行善、顯善法力、安忍莊嚴,便能明白修行的意義是淨化出世;清楚修行的層次、意義與實利,明確建立修行目標的方法,以成就清淨脫俗的菩薩法,附錄並提供「修行要義表解」。掌握修行要義,清楚自己的修行路,從此不再徬徨,能知煩惱、解煩惱,用智慧、開智慧,直至學佛成佛!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357 | 85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一念迷即煩惱,一念悟即清淨,繼程法師直指《六祖壇經》心要,化繁為簡,轉迷為悟!欲知禪宗本源,必識六祖;欲知六祖心法,必讀《壇經》!禪宗的思想源頭來自《六祖壇經》,但若無禪修體驗,很難由此體會禪在生活的無盡妙用。眾生真有佛性?煩惱如何轉染為淨?定慧如何一體?……,種種難以參透的禪家謎題,何不讓繼程法師為您指路?抬頭即見明月!繼程法師詳解《壇經》,從版本緣起、六祖思想、禪修方法到傳承,除為禪宗尋根探源,更融合大乘佛教三大系統為禪脈,縱橫禪海,探驪得珠。全書共分十二講:一、禪的思想;二、禪的境界;三、禪的方法;四、禪的法門;五、禪的皈依;六、禪的懺悔;七、禪的宏願;八、禪的般若;九、禪的偈頌;十、禪的功德;十一、禪的西方;十二、禪的傳承。品讀本書即使不能頓悟成佛,一念清淨,也能與六祖心心相印!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281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六道輪迴,幾番生死?人生無常,珍惜人身,觀心無心,觀我無我,轉迷為悟,今生了生死!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如果不建立「了生死」的禪修目標,終日茫然,如何解開生死謎團?《禪觀生死》是繼程法師指導法鼓山僧伽大學禪七的開示,提供建立修行目標與體系的具體方法,共分十一講:一、做好調身基本工;二、面對修行的障礙;三、老實用功打地基;四、用話頭和默照鍊心;五、立定修行的目標;六、觀生死以建立修行體系;七、無常無我破生死;八、修行的經典依據;九、禪觀智慧滅輪迴;十、珍惜修行的福報;十一、具足修行的力量。生死雖可幡然頓悟,修行必須踏實漸進。具備大信心、大願心、大憤心,以此深心用功,不迷失方向!立定目標,解行並重,禪觀生死,不再輪迴!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234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禪修只管老實用方法,念念清楚,步步踏實,方法簡單,心也簡單,禪悅在當下!禪修是愈修愈有滋味,還是愈修愈感乏味?禪坐看似寂靜不動如山,內心其實波濤洶湧……,老實面對自己,依法調心,人生百味好禪味!《老實是禪》是繼程法師指導僧眾正確禪修心態與方法的開示,共分七講:一、珍惜用功的因緣;二、轉化障礙,增長智慧;三、佛法是如實觀;四、照見五蘊皆空;五、化煩惱為菩提;六、以正知見引導修行;七、修行,要有所行動。勉勵大眾抱持第一次打七的心態,精進用功。修行即是誠實面對煩惱,才能將障礙轉為智慧。走進禪堂時,是全新的你!走出禪堂時,也是全新的你!保持學禪的初心,腳踏實地用方法,老實是禪!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140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禪修即是修心,如何掌握調心之道?直心是道場,繼程法師提綱挈領指點迷津,條條大路通禪門!禪修本為安心,為何愈修心愈亂?最後到底是「悟道」或「誤道」?《禪門直心》原為繼程法師為僧眾點撥用功方法與修行心態的開示,能破解習禪迷津,掌握關鍵要領。全書內容分為八講:放鬆身心、運用方法、超越習慣、大信心與大憤心、大願心、大疑情、大悟境、福報七層次。提醒我們身心愈放鬆,方法愈用得上,並隨順當下因緣,調整方法。面對源於自心的修行障礙,要提起心力,打破慣性,通過關卡。大信心、大願心、大憤心是禪修重要的內在力量,堅定三心,必能起大疑情,證大悟境。縱然人生多紛擾,隨時回到當下、回到方法,就能回到禪悅自在。常行一直心,處處禪門開! 作者簡介: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NT$ 153 | 85折
可購買時通知我
作者
止觀即是定慧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泉源調息,是禪修入門,調心,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修道,就是簡化我們的生活,在共業中,培養安頓身心的力量。即使修行工夫,還不能轉化日常生活素質,也要時時以佛法為觀照原則,保持身心平衡。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禪修的層層關卡,不能投機取巧,只有老實用功,才能過關。有些人不進禪門則已,一進門內等同關入牢房,一味靜坐,無法以禪觀開啟智慧。繼程法師認為中國佛教的衰微與現代禪修的弊病,即在於忽視「禪觀」,而禪觀是佛教內在生命力的泉源,佛教的流傳與發展,莫不與禪觀有關。全書內容分為十講:禪觀是佛教生命的源泉、止與觀、生活與修行、依佛性來修行、共業中的修行、大乘佛教的開展空間、行與知的統一、修止的次第、修行應具足條件、從止觀到度生的修學。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這些深入淺出的禪修觀念與方法,都能不斷提醒人回歸禪門不迷路,終生受用。面對物質豐富的現代生活,修行的環境看似變得更佳,其實要面對的煩惱與誘惑更多,需要以禪觀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生活才能自在無礙。禪門容易進入,但要跨越身心煩惱陷阱,需要《禪門過關》一書隨身指引,才能順利過關!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03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放下自我執著,是「默」;清楚知道自心,是「照」。默照禪法是心如明鏡的修行方法,讓你當下照見本來面目。默照禪法既是最易學的禪法,也是最難學的禪法。默照禪本是悟後的境界,是無法之法,如同繼程法師在本書所言:「工夫用得愈深,心愈單純,方法愈是簡單,最後連方法都沒有了。」然而一般人倘若無法可依,將不知從何入手,因此,繼程法師將默照禪法整理出次第方便,從初階的「審察全身,放鬆身體,清楚當下」,到進階的「身心統一,內外統一,默照同時」,由能所統一悟入能所雙泯,讓人不斷脫落身心煩惱,直至無煩惱可斷。默照禪法的方法單純,只需要清楚當下情況,不斷地放鬆、放鬆再放鬆。但是在修學過程,易落入昏睡陷阱,無法開啟智慧,宛如冷水泡石頭,千年也不悟。因此,即使已熟練默照方法,仍需明師帶路,以免迷路。繼程法師針對常見的修學問題:如何知道自己有無放鬆?有無身心統一?……等,逐一點破默照迷思,直指出正確要領:「放鬆身體,放捨妄念」、「身心統一,默照清晰」、「只管打坐,放任六根」……。讓我們安心體驗禪心,掌握默照禪的特色「默然不動,清楚照見」,徹底放下,只管打坐!大死一番!大活一番!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40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禪修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嗎?《六門教授習定論》是一把禪鑰,讓你在修習時能掌握要領與訣竅,幫助你順利開啟禪門,看見本地風光。禪定是難學也難教的一門課,連老師都容易迷路,學生如何找到路,又順利地走上禪修之路?《六門教授習定論》宛如一張禪修地圖,讓人可以按圖索驥不徬徨。《六門教授習定論》提供習定者所需的禪定理論與修學觀念,內容包括:禪修發心的因緣、禪定必備的條件、禪修修學的方便、禪修圓滿的善緣、禪修的歷程、禪證的果報。本書原是為教授禪法的老師所撰寫的教學指南,藉此幫助老師在教授禪定課程時,能明確地了解教禪的目標、次第,以及善巧方法,讓禪法教學,更符合佛法解行並重的精神。由於本書濃縮修學禪定的重點精華,不只有助於教學,對於學習者來說,更易快速掌握禪定要訣。《六門教授習定論》是印度唯識學派的禪定論典代表作,繼程法師於解說原論時,不但融合自己數十年教禪的豐富經驗,多方舉證古今實例,並結合漢傳的天台止觀與禪宗話頭,讓本書的深廣度更臻完備。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03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練心工夫不是防身武術,卻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護心工夫。真正的禪修高手,已練至無心可動,不論世界再亂,也動不了他的心。懂得練心工夫,行住坐臥皆自在,你就是禪修高手!中國禪宗的禪修工夫沒有千奇百怪的花招,看似比練武俠功夫容易得多,其實練心工夫才是真工夫,隨時隨地都在考驗禪者的工夫!若說禪觀無我,生氣時,是誰在生氣?生病時,是誰在生病?從妄念紛飛到無心可安,沒有捷徑可走,需要的是一生的老實精進禪修。初階者數息是從一到十,進階者也是一樣的數字,但是心地風光卻大不同!觀空到底要從何觀起?無我又要從何無起?精進禪修者如何讓身心從粗轉細,轉煩惱為菩提?……。繼程法師在本書中,為想要精進禪修者,以種種實例與巧妙譬喻詳盡解說禪觀要領,讓佛教名相不再抽象,而是實用的禪修方法。想要成為禪林高手嗎?本書是練心工夫最佳的進階書!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203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本來如是,既然如是,也就如是地透見一切,如是地安排生活,如是地安頓生命。航行在生命的大海裡,掌舵的手如何不抓得過緊,亦不放任漂流?又如何立足於安穩的平衡點上,盡情欣賞岸上風光?在這本書中,繼程法師以字字珠璣的隨筆短篇,與讀者分享他的佛法體會與生活態度──「依性,隨緣」。內在安住於空性,外在則隨順因緣,時刻回歸當下,清楚照見,超越一切外在現象與二元對立,不為一切現象所惱。如此,過去現在未來,即在當下,天下美景,盡在心中;心靈,自然獲得安頓,就像船到了橋頭,自然就直了。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約五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論作:《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87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每個清晨,以微笑祝福自己,展開全新的一天。每個晚上,以微笑感恩自己,祝福自己一夜好眠。日升日落,日日是好日。相來相去,相相皆空相。心生心滅,心心即淨心。在繼程法師的眼中,無事不平常,卻又無日不春風。他的達觀與智慧,每每能將讀者心中的罣礙一掃而空。在這本散文結集裡,他和我們暢談佛法與生活──生命的種種選擇、如何落實「平常心是道」、人生如何圓滿。如果你的心總是無法安頓,何不讓一切的千頭萬緒化繁為簡、回歸單純?你可選擇以正面、感恩的態度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好好享受過程與結果。若能以修學佛法點亮自己的心,體悟何謂究竟的快樂,終將不再隨著事物表面的風浪起舞,而能暢快欣賞「日日是好日」的美妙風光!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主持佛學講座及禪修課程。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散文:《佛國楞伽記》、《緣》、《出家情》、《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以及隨筆類:《頭上安頭》、《默照話頭》等五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72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未經鍛鍊的心,有著各種無明、煩惱,往往是人生絆腳石;經過禪法鍛鍊的心,才能閃耀出智慧的光芒,發揮破暗光明的力量!修行猶如提煉金礦,開採時必須先將摻雜在金礦裡的雜質清除之後,才能取得純粹的金質;經過鍛鍊的心清淨了,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便能時時生起覺照力,清楚照見一切,遠離種種煩惱塵垢,身心輕安自在!本書為繼程法師第一本禪修開示的結集,內容詳細講述如何掌握正確的禪修觀念及方法,例如:打禪七的心態、氣動時的處理、掉舉與昏沉的對治、身心的調和、止觀法門的修學和應用等,對於想認識禪法、體驗禪修利益的讀者,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主持佛學講座及禪修課程。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散文:《佛國楞伽記》、《緣》、《出家情》、《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以及隨筆類:《頭上安頭》、《默照話頭》等五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NT$ 172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什麼是心?什麼是佛?什麼是我?安靜下來,讓所有問號沉澱吧!當本來面目顯現時,萬物都將為你說法。「法爾本然,本無可說;但若不說,何以啟示?既必須說,姑且道來;願能契理,亦能契機。」繼程法師如是說。深諳個中滋味的人,總是必須為了他人努力闡述「那不可說的」。這次,法師用精鍊而素樸的文字,說禪、談心、講法、講佛,甚至談茶,而這些隨筆短篇,無一不是與「法爾本然」的體悟相貫通。「法爾本然」──法本來就是如此,它原來如此。它即「如是」,再沒有什麼可說。言語文字,終究只是指向真理的那隻手指,但是它能引導你親自去看見真理,也就是萬物在每一個當下「如是」展現的樣貌──單純無染,不增添,亦無縮減。在那一刻,你就是與佛心相應,就是沐浴在禪中了。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攝影者簡介:鄧博仁(常巖)台灣屏東人,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研究所畢業,現為媒體工作者及大專院校兼任講師。從小熱愛攝影,透過鏡頭記錄眼前當下的感動,更喜歡揹著相機四處旅行,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等地。人與土地(People & Places)一直是他最關切的主題。曾舉辦過五次個展與多次聯展。
NT$ 250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心經》是般若經典的心要, 而「般若」是指無我的智慧。 若能依佛法為指引和方法,在生活中培養智慧, 便能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 《心經》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亦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書採用唐代玄奘大師的譯本,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言簡義豐、精深奧妙,是般若經典的核心。. 本經的主要內涵,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之稱的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如能透澈空性,進而以其智慧覺悟諸法實相、照見五蘊皆空,即能斷除煩惱而度一切苦厄。 繼程法師講解《心經》,跳脫一般依文解義或逐句解說的方式,而是詳細分析經文中的名相,例如「五蘊」、「十二緣起」、「無明」等,並應用「四悉檀」判攝本經而將內容加以連貫起來。修學佛法若能時時生起觀照、明覺的工夫,並行六度利他,你就是「觀自在菩薩」了。 作者簡介: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213 | 85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讀《華嚴經》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要有藝術的眼光,同時要有宗教的心境,才有辦法讀出心得。 ——繼程法師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法輪,圓滿融通宇宙萬法的實相。 在〈淨行品〉中,文殊菩薩透過一百四十一個大願, 為我們開示——生活即是道場—— 念念不捨眾生,以般若引導身、語、意三業修行, 邁向觸境不迷、悲智雙運的菩薩道。 「淨」是清淨,「行」是身、口、意的行為, 若能時時清淨己心,利益眾生,即為「淨行」。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中國的天台宗及華嚴宗,都將它判為圓教,也就是圓滿的大教,屬於最圓滿、高深的法門;尤其是華嚴宗,即依此經為根本教典。 〈淨行品〉為《華嚴經》的其中一品,本書採用唐代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的《八十華嚴》為解說版本。它是修學菩薩道的基礎法門,經中共提出一百四十一個願,都是針對日常生活而發的,例如吃飯睡覺、出門走路、訪友聚會等一切舉止,都要發願,以清淨我們的行為。 本書是繼程法師講解〈淨行品〉要點的集結,法師輕鬆而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很容易就能運用經中的義理於舉手投足中,防過止非;若能進而把一切化為願力,運用慈悲和智慧來待人接物,便能事事通達無礙。 作者簡介: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238 | 85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百法者,即一百種法;明者,智慧之義; 門者,進入之義;論者,三藏之一。 若能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百法明門論》是四、五世紀時,為有「千部論主」之稱的印度世親菩薩所造,由唐代玄奘法師譯。全文只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為唯識法相宗的重要論書之一。 本論是世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可說是唯識名相的提綱。內容將宇宙萬有分為五位百法,即:心法(八種)、心所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及無為法(六種)。全論宗旨,主要說明「一切法無我」;如果能袪除對「我」、「法」的執著,即能契入如來藏性。 本書為繼程法師講解《百法明門論》要點的集結,透過法師清楚而有條理的解說,讀者能很容易地掌握唯識學的核心;如果能真正地理解百法名相,也就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238 | 85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六者,數、隨、止、觀、還、淨;妙者,不可思議。六個通達涅槃的奧妙法門,謂之「六妙門」。《六妙門》是隋代天台智者大師的「四部止觀」(其他三部為《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小止觀》)著作之一,為大師於金陵瓦官寺所講,是少數由大師親筆撰寫的著作之一。本書為繼程法師解說《六妙門》要點的集結,所探討的主題依原書十個章節次第呈現,包括各法門的教理、修證程序、障礙及其對治、證相等。透過法師活潑、生活化的解說,初學者即能對天台宗「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止觀法門,有更清晰的認識。六妙法門為修持禪定的六種方法:數、隨、止、觀、還、淨。雖分為六,其實可歸納為「止」與「觀」二門。數、隨、止為三種「止門」,屬於修定的法門;觀、還、淨為三種「觀門」,屬於修慧的法門。修持、應用六妙法門,可以證到各種禪的境界,最後通達涅槃。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218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看透花花世界的變幻莫測,享受花花世界的繽紛色彩!當一朵花映入眼裡,你看到了什麼?一位真正的禪者,擁有比一般人更敏銳的觸角、更犀利的觀察力,能輕易遁入內心的各個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看得清清楚楚。本書作者繼程法師正是這樣一位禪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們分享他在這精彩世界的所見與體會。書中文字或許如作者自己所說,代表一個清理、重建內在花園的過程,又或者它們只是單純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來細細品味,感受「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快意遊走於花花世界的自在與瀟灑!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250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
作者
立基八正道‧貫通戒定慧邁向正見圓滿的止觀法門以知見為先導,禪定為樞紐,智者大師將其畢生所修、所行、所教,總歸為天台止觀法門,為中國佛教奠定系統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繼程法師以《小止觀》為綱要,融入《釋禪波羅蜜》、《六妙門》、《摩訶止觀》等修持體悟;在初講中詳細開示二十五種方便,著重禪修之前的準備工夫及禪修中的應用;在續講中則進一步指導調身、調息、調心的根本原則,以及禪定過程的身心變化、各種境界與對治之道。止能得定,觀能生慧,止觀是定慧等持,是修行工夫的基礎、成佛之道的精要。《小止觀》是「東土釋迦」智者大師介紹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止觀法門的著作,原只是寫給他俗家兄長,讓他便於入門的小書,沒想到因其精巧扼要、內容豐富,反而讓許多初學者大大地受用,因而廣受歡迎。本書是繼程法師解說《小止觀》要點的集結,內容包括修習的準備工夫、正式程序、善根或不善根顯發的處理、魔境的對治法、身心問題的療癒方法,以及所證果位等。讀完本書後,即能對這套漢傳佛教中最有條理、最有系統的修行法門,獲得完整的初步瞭解。修「止」能伏煩惱而得禪定;修「觀」則能斷煩惱而得智慧。止與觀即是「定慧雙修」,是修行歷程中的一雙翅膀,能幫助我們飛越重重修行關卡。誠如作者所言:「要使智慧與生命融合為一,可以通過止觀法門的修持而證得。」◆ 繼程法師的止觀教學特色 ◆本書分為三卷:小止觀初講,小止觀續講,小止觀原文。繼程法師主張,細水長流的日常用功與密集精進禪修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止觀雙修,以定心持續深化觀照的力量,終能契入智慧與生命統一的如來實相。 作者簡介 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NT$ 234 | 78折
放入購物車收藏下次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