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我們之前討論的 戒定慧(三學)很接近: 《星雲法師》學佛的次第 第三篇 三學(戒定慧)增上 。
感想在上次那篇大致提過,所以這篇比較偏向簡要整理星雲法師的文章。
我以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影片 中所述,作為本文簡短心得:
-
佛教所有修行的內容,都可以歸納為三個字:戒定慧。
-
佛教所有禪修的方法,都可以歸納為兩個字:止觀。(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等)
▌壹、止觀的定義
佛教常有「止觀雙修」、「定慧等持」的說法。
止觀是什麼意思?
止(梵語 śamatha,音譯為奢摩他、舍摩他),意為 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
觀(梵語 vipaśyanā,音譯為毘缽舍那、毘婆舍那),意為開啟正智,正確觀照諸法,而斷滅諸結煩惱。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莊嚴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復次,為三事故,修毘婆舍那。何等為三?一者為觀生死惡果報故,二者為欲增長諸善根故,三者為破一切諸煩惱故。」
就是講為什麼修止?為什麼修觀?各舉三個修行目的(方向)。
《成實論》卷十五
「止名定,觀名慧。一切善法從修生者,此二者攝,及在散心聞思等慧,亦此中攝,以此二事能辦道法。所以者何?止能遮結,觀能斷滅。」
▌貳、止和觀的關係
相對關係:止偏向消極的防遮性,觀則具有積極的建設性。
修證效果:二者並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斷惑證真的效果。
修學次第:如果修止無功,修觀也不會成就。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
「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一語道破止觀或定慧之間的關係。
《成實論》卷十五載
「止如捉草,觀如鎌刈;止如掃地,觀如除糞;止如揩垢,觀如水洗;止如水浸,觀如火熟;止如鎔金,觀如造器;止如平地,觀如下種;止如明鏡止水,觀如影現萬象;止如平立,觀如發箭;止如服膩,觀如投藥;止如鎧杖莊嚴,觀如御陣壞賊等。」
▌參、止觀雙修的種類
諸經論法門,與止觀的關係(主要為附圖對照表,未詳述內容)。
三十七道品與止觀
三十七道品 | 內容 | 止觀 |
---|---|---|
四念處 | 身念處 | 止 |
四念處 | 受念處 | 止 |
四念處 | 心念處 | 止 |
四念處 | 法念處 | 觀 |
四正勤 | 已生惡令永斷 | 觀 |
四正勤 | 未生惡令不生 | 觀 |
四正勤 | 未生善令生起 | 觀 |
四正勤 | 已生善令增長 | 觀 |
四如意足 | 欲如意足 | 止 |
四如意足 | 精進如意足 | 止 |
四如意足 | 念如意足 | 止 |
四如意足 | 思惟如意足 | 止 |
五根(力) | 信根(力) | 止 |
五根(力) | 精進根(力) | 止 |
五根(力) | 念根(力) | 止 |
五根(力) | 定根(力) | 止 |
五根(力) | 慧根(力) | 觀 |
七覺分 | 念覺分 | 止 & 觀 |
七覺分 | 擇法覺分 | 觀 |
七覺分 | 精進覺分 | 觀 |
七覺分 | 喜覺分 | 觀 |
七覺分 | 輕安覺分 | 止 |
七覺分 | 定覺分 | 止 |
七覺分 | 捨覺分 | 止 |
八正道 | 正見 | 觀 |
八正道 | 正思 | 觀 |
八正道 | 正語 | 止 |
八正道 | 正業 | 止 |
八正道 | 正命 | 止 |
八正道 | 正勤 | 觀 |
八正道 | 正念 | 止 |
八正道 | 正定 | 止 |
七淨與止觀
七淨(七種淨德) | 止觀 |
---|---|
戒淨:身口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垢,也不取相。 | 止 |
心淨:三乘制伏煩惱心。 | 止 |
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 | 觀 |
度疑淨:見解深遠,斷除疑惑。 | 觀 |
分別道淨:善能分別是非,合道則行,非道則捨。 | 觀 |
行斷知見淨:修行斷惑,證得通達清淨無分別的智慧,能知見所行、所斷。 | 觀 |
涅槃淨:斷見思二惑,知見清淨,涅槃之果自成。 | 觀 |
八大人覺與止觀
八大人覺 | 止觀 |
---|---|
少欲覺:為修道而欲求所須,但不多求。 | 止 |
知足覺:少取心即滿足。 | 止 |
遠離覺:身離世間纏縛,心離諸煩惱。 | 止 |
精進覺:修善斷惡,毫不懈怠。 | 止 |
正念覺:常於身、受、心、法修正安念。 | 止 |
正定覺:修習禪定,攝持心念。 | 止 |
正慧覺:以智眼觀佛法,覺知正道。 | 觀 |
不戲論覺:遠離諸戲論,住於正語。 | 觀 |
一心二門與止觀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動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大乘起信論》將含攝諸法的眾生心,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為一心二門,並將止觀配於二門。
graph LR
A[一心二門] --> B[心真如門]
A --> C[心生滅門]
B --> D[一心的本體是超越迷悟染淨,等一切差別的平等理體,若依真如門止息境相而無所分別,即成無分別智,是為止門。]
C --> E[心體依無明妄念而生起迷悟染淨等差別相,若依生滅門分別諸相,觀諸相的理趣,而成後得智,是為觀門。]
D --> F[止]
E --> G[觀]
F --> H[二門唯是一心,必須止觀雙修,才能稱為觀。]
G --> H
▌肆、漢傳佛教各宗止觀
華嚴宗 的五教止觀
華嚴宗杜順大師在《華嚴五教止觀》中依觀門深淺差別,闡示五種止觀法門:
-
法有我無門:小乘的界分別觀。觀諸法由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和合而成,破除我執,然仍執眾緣為實。
-
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的人法二空觀,分為無生觀(觀諸法無自性)與無相觀(觀一切法皆空)。
-
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基於《大乘起信論》的止觀法門。心真如門屬理,心生滅門屬事,理事圓融無礙。
-
語觀雙絕門:頓教的止觀門。超越分別思惟、言和無言,直觀諸法實相。
-
華嚴三昧門:一乘圓教的止觀法門。觀宇宙諸法互相緣起,重重無盡,一多相容,一即萬法,萬法即一。
天台宗 的圓頓止觀
天台宗的圓頓止觀是三種止觀中的一種,以「四種三昧」和「十乘觀法」為主要內容:
- 四種三昧:
- 常坐三昧:九十日為一期,結跏趺坐,捨除雜念,繫緣法界,稱念一佛聖號。
- 常行三昧:九十日為一期,身常旋行繞佛,口誦阿彌陀佛聖號,意念阿彌陀佛三十二相。
- 半行半坐三昧:包括方等三昧和法華三昧,結合行走與靜坐。
- 非行非坐三昧:不拘期限行儀,隨意用觀,適合現代忙碌社會。
- 十乘觀法:十種正觀法,能令行者從生死趨向涅槃。
- 觀不思議境:觀一念具足一切諸法
- 發真正菩提心:立四弘誓願
- 善巧安心止觀:運用止觀法門
- 破法遍:破除執著心
- 識通塞:知得失
- 道品調適:檢討三十七道品
- 對治助開:以六度對治六蔽等
- 知次住:了知修行階位
- 能安忍:安忍不動
- 無法愛:破除對非真菩提的愛執
淨土宗 五念門中的作願門與觀察門
世親菩薩《淨土論》指出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有五種修行法門(五念門),曇鸞的《往生論》將其中作願門和觀察門分別攝為止門和觀門:
-
作願門(止門):心常作願求生彼國,有三義:
-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此如來名號能止息一切惡業
- 生於極樂國土自然止息身口意三惡業
- 阿彌陀佛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息冀求聲聞、辟支佛的心
-
觀察門(觀門):以智慧正念觀察三事:
-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 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
- 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其他諸宗
▌伍、結語
四禪八定(下次主題)只是世間有漏的禪定成就,學佛者還必須深觀諸法實相,獲得般若智慧,才能趣向究竟解脫。
惟有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才能引發無漏智慧,斷惑證真。
因此,諸經論對於止觀法門都給予高度讚譽。
《解深密經》卷三
「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說明了止觀對於修行的重要性。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
「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進一步闡示惟有止觀雙修才能證得中道實相。
▌【習題】
-
說明止觀的定義。
-
試述止和觀的關係。
-
試述止觀雙修的種類。
-
試述華嚴宗的五教止觀。
-
試述天台宗的圓頓止觀。
-
試述淨土宗五念門中的作願門與觀察門。
-
止觀對於修行有何重要性?
▌參考資料
《法忍法師》 佛教的止觀禪定
佛法十分鐘 第195集。任何宗派,任何的襌修方式也離不開「止、觀、禪、定」這四個步驟,但四者並不是一個一個依序獨立完成,而是由淺入深的循環。
佛教禪修與外道禪修最大的不同,在於能否幫助我們產生般若智慧。外道最大的缺點或不足,就是他們的禪修沒有緣起法的支持。「禪」並不只是坐着,靜坐是不能幫助我們產生智慧,不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生死,「止觀」與「禪」的整個聚集與運作,幫助我們理解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依緣起法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