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佛說「四聖諦」的緣由
初轉法輪
佛陀成道以後,第一次宣說佛法,是在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佛陀父親當初派去保護佛陀的隨從)講說「四聖諦」,這就是有名的「初轉法輪」。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內容,是宇宙緣起的真理。
只是緣起法則較為深奧,佛陀擔心反而使得初學道的眾生退卻,所以佛陀以「四聖諦」來說明生死流轉和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
「四聖諦」與「緣起」、「三法印」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名稱雖然不同,意義卻是相通的:
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三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四聖諦則是緣起論的具體型態。
具體型態?
四聖諦、緣起、三法印,稱為佛教的根本佛法。
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以後的經論,皆由此展開。
▌貳、四聖諦的意義
四聖諦:苦、集、滅、道四種真理。
「聖」,是正的意思。(舉幾部經典經文為例)
-
苦諦,是以智慧觀察出這個世界充滿痛苦。
-
集諦,是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
-
滅諦,是透過智慧,證得涅槃自性,究竟解脫生死煩惱。
-
道諦,是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
苦、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集是因,苦為果。
滅、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道是因,滅為果。
迷界?悟界?
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諦應該是集、苦、道、滅,何以佛陀要先說果,後說因?
因為「果」容易理解、「因」難以辨別,故佛陀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次序逐步說明:
-
知苦:明示苦相,令眾生起離苦之心。
-
斷集:次示業因,使眾生斷業因所集。
-
慕滅:三示涅槃樂相,引眾生心生嚮往。
-
修道:最後解說修道之法,讓眾生信受奉行。
▌參、四聖諦的內容
一、苦諦
苦,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苦諦,說明人生實相是苦的道理。
根據經典,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苦。今以二苦、三苦、八苦說明。
-
二苦,以身體內外來分:
(1)內苦:身苦和心苦。指身痛、頭痛等生病的身苦,以及憂愁、恐怖、嫉妒、猜疑等心苦。
(2)外苦:指自然災害,以及蛇蟲等動物昆蟲傷害之苦。
-
三苦,以程度區分:
提醒:以下部分說明是我自己的推測,有可能不正確。
(1)苦苦:苦上加苦。指人的身心本來就苦的情況下,又遇到飢渴、疾病、風雨、勞役、寒熱、刀杖等因緣所生的苦,稱為苦苦。
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的:苦苦是指。
(2)壞苦:壞苦是對「成住壞空」逐漸步向「壞」的情境中,由好變壞帶給身心的苦惱。例如「樂極生悲」或「喪親之痛」。壞苦的特點是快樂的短暫性,當快樂的感受不再存在時,人便會感到不安或失落。
(3)行苦:一切法(事物現象等)處於無常、無法持久的狀態,這種無可避免的變化、無常住安穩,使身心感到煩惱。例如「時光飛逝」或「世事無常」。
-
八苦,從內容來分:
(1)生苦:凡因出生世間所帶來的痛苦,稱為生苦。
(2)老苦:成長的同義詞是老化,身體老化帶來的諸多苦痛是為老苦。
陪年長長輩就能體會:身心不聽使喚,牙齒缺乏難以咀嚼、從坐在椅子上站起來就有困難、失智症等。
(3)病苦:各種疾病所帶來的病痛,是名病苦。
(4)死苦:花朵自含苞就註定要凋謝。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是名死苦。
(5)愛別離苦:無法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是為愛別離苦。
(6)怨憎會苦:不得已必須和自己所怨恨的人在一起,是為怨憎會苦。
(7)求不得苦:對世間事物,苦苦追求而不能得到,是為求不得苦。
(8)五陰熾盛苦:此苦是以上七苦的總體。眾生的身心是由五陰(色、受、想、行、識)假合而成,故而造作諸惡,感覺心中如有一把火在燒,身心煩躁不已,苦上加苦,是名五陰熾盛苦。
形成苦的原因
-
我與物的關係不調和:坐公車時,恰好坐在輪胎所在的位置上,腳沒辦法好好放;晚上睡覺時,鄰居的鐵皮屋頂一直軋軋作響;這些外在事物帶給我們困擾,因而產生不快。
-
我與人的關係不調和:無法和自己喜愛的人在一起,又偏偏必須和自己討厭的人共處,這就是八苦中的「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
我與身的關係不調和:生、老、病、死所帶來的痛苦。
-
我與心的關係不調和:我們的心時常妄想紛飛,不僅造成煩惱,甚至指揮身體為非作歹,因而造成痛苦。
-
我與欲的關係不調和:慾望所帶來的痛苦,有善欲與惡欲之別。
-
善法欲如認真學習卻不如預期。
-
惡法欲如貪圖物質享受、男女情欲等。
-
-
我與見的關係不調和:邪知邪見所帶來的痛苦,因思想見解的錯誤,障礙了真理的追求。
-
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氣候冷熱所帶來的不適,或是自然災害如颱風、地震等,即屬此類。
佛教之所以講苦,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苦的實相,進一步去尋找滅苦的方法。如同肚子餓了,就會找東西吃。
了解苦的存在,只是過程中的第一步。
如何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才是佛教講苦的最終目的。
二、集諦
集:聚集。集諦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
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驅使行動,聚集種種惡業,結果因業報而招致苦果。
招受苦果後,不知道這是因果的關係,怨天尤人、再造新業,又形成新的苦因。
如是煩惱業報輾轉相生,苦上加苦。
要從痛苦中解脫,就要滅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業。也就是,徹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 ─ 集諦,才能免除新的苦果。
三、滅諦
滅,寂滅。是指滅盡貪、瞋、痴等煩惱,顯現出原本清淨的自性(菩提心)。
滅,就是「涅槃」。《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五十:「涅槃正名為滅。」
先由「果」說明,描述 證得涅槃自性,究竟解脫生死煩惱 的涅槃境界,進而說服眾生精進修行。
涅槃是修行人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從生死輪廻的此岸,到究竟解脫的彼岸。
它是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無明,而獲得的一種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圓滿境界。
四、道諦
道,通達。能通達至涅槃的道路,故名為道,一般指八正道。
菩提分法
除八正道外,佛陀其後又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合稱為三十七道品。
基本上,做好八正道,適度的衍生理解,應可涵蓋三十七道品。
依循這三十七法修行,即可次第趨向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
-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
(1)身念處:觀此色身皆是不淨,即 觀身不淨。
(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即 觀受是苦。
(3)心念處:觀此心識生滅無常,即 觀心無常。
(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性,即 觀法無我。
-
四正勤:又稱四正斷。
(1)已生惡令永斷:猶如除毒蛇。
(2)未生惡令不生:如預防流水。
(3)已生善令增長:如溉甘果栽。
(4)未生善令生起:如鑽木出火。
-
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
足:滿足。
渴望(欲望)解脫,通過精進學習,專注正念,最後以智慧的觀察檢視修行。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念:正念?專注?)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
五根:根,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於正法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
(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
-
五力:力即作用,五力是指五種能破惡成善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破諸亂想,發諸禪定。
(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
七菩提分:又稱七覺支。
(1)念覺分: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
(2)擇法覺分: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
(3)精進覺分:精勵於正法而不懈。
(4)喜覺分:得正法而喜悅。
(5)輕安覺分:又作猗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
(6)定覺分:入禪定而心不散亂。
(7)捨覺分: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肆、四聖諦的重要
四聖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於四聖諦有疑惑者,應該速速發問,可見佛陀對四聖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
提醒你這是重中之重。
初轉法輪中,佛陀三度演說四聖諦,稱為「三轉十二相」(下方有圖示搭配理解)。
第一次是「示相轉」,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是「勸修轉」,勸誘弟子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是「自證轉」,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聖諦,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一樣證悟四聖諦。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四聖諦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癒;道,如治病的藥方。
我們學佛,正是為了斷除貪、瞋、痴等種種煩惱,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聖諦是我們解脫生死的唯一方法。
三轉十二相
以下示意圖修改自星雲法師原文
graph LR
三轉四聖諦 --> 苦諦一苦果 --> 苦諦初轉["初轉 —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苦諦一苦果 --> 苦諦次轉["次轉 —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苦諦一苦果 --> 苦諦三轉["三轉 —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三轉四聖諦 --> 集諦一苦因--> 集諦初轉["初轉 —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集諦一苦因 --> 集諦次轉["次轉 —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集諦一苦因 --> 集諦三轉["三轉 —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三轉四聖諦 --> 滅諦一樂果 --> 滅諦初轉["初轉 — 示相:此是滅,可信性"]
滅諦一樂果 --> 滅諦次轉["次轉 —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滅諦一樂果 --> 滅諦三轉["三轉 —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三轉四聖諦 --> 道諦一樂因 --> 道諦初轉["初轉 —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道諦一樂因 --> 道諦次轉["次轉 —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道諦一樂因 --> 道諦三轉["三轉 —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subgraph 世間因果
苦諦一苦果
集諦一苦因
end
subgraph 出世間因果
滅諦一樂果
道諦一樂因
end
【習題】
-
佛陀為何說四聖諦?
-
試述四聖諦的意義。
-
四聖諦的內容是什麼?
-
四聖諦有何重要性?
▌參考資料
》本次進度:《星雲大師全集》p118 第二篇 四聖諦
》星雲法師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 ─ 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對照 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
根據《翻譯名義集》說,學佛應發三種心:發大智心、發大悲心、發大願心。這就如《成佛之道》說,行菩薩道應發三種心,即:般若心、大悲心、菩提心。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達賴喇嘛談四聖諦
看完漢傳佛教對四聖諦的觀點,我們也來看看藏傳佛教對四聖諦的觀點。
佛法的基礎就是四聖諦的觀點。
-
苦諦:不需要多做解釋,就連昆蟲也不想要痛苦。
-
集諦:需知苦因(集諦)爲何。籍由智慧心識,我們才能檢視、觀察,進而了知苦因爲何。
-
滅諦:痛苦的究竟原因來自無明。無明的解藥是永遠存在的,知識或智慧就是無明的解藥。
事實上,無明就是扭曲真相的邪見。任何的錯誤觀點,無論再怎麼強大,經歷了再久的時間,仍然只能是無知。
-
道諦:道諦就是證悟真相的智慧,此智慧與無明是直接相剋的。
我們的心識性質本來是清淨的,雖說破壞性的情緒都是來自無明,但煩惱並不住在心識的本性之中。心識的本性就是緣起性空。
請認真思惟這些內容,便會獲得深層的領悟。
光是重複唸誦四諦或滅諦上千遍,也是沒用的。必須要知道內容是什麼,痛苦來自什麼因素,這種認知很重要。
》佛法十分鐘:法忍師父談四聖諦
內容分上下兩集,以我的理解簡介如下:
「苦、集」「滅、道」vs. 「苦、集、滅」「道」
一般人所理解的「四聖諦」:「苦、集」是一個組合,而「滅、道」是另外一個組合。
它們的關係也可以這樣看:「苦、集、滅」是一組,「道」是另外一樣東西。
「苦」是苦果,「集」是苦因。當你斷除了無明煩惱、處理了苦因 ,那個境界就是滅盡的涅槃;你一旦斷除「集」之後,就等於「滅」諦。
所以「苦、集、滅」是三胞胎。而「道」是佛陀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
因為佛陀已經處理了「苦、集」證得「滅」,他是最有説服力的最佳人選,去教導我們處理無明的方法「道」。
法忍師父常說,你不要相信我,看佛經。
《雜阿含經》第397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
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無間等:看通、洞察、了達。(無間,沒有間隔,無縫接軌)
一般人尚未證得,可能也講得舌燦蓮花
我們一般人,可能也能將「四聖諦」講的頭頭是道,但那是因為我們看過相關文章或影片,而不是因為我們親自證得了「滅」。
法忍師父以自身經驗為例,面對肥胖和聲音沙啞的苦果,就去找出苦因:吃零食和不做運動。然後用戒掉零食和勤做平甩功的方法(道)去證得滅盡肥膏和聲音不再沙啞的解脱(滅),成功後與我們分享心得(道) 。
如果一個身材壯碩的朋友,平常沒在做平甩功,也來分享其減肥的好處。雖然可能講得口若懸河,但聽的人可能不太信服。
三法印:三法通萬法
將「四聖諦」放入「五分法身」也是一模一樣的,從修戒、定、慧而得解脱,解脱之後才會產生解脱智見。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身,是佛教聖者所成就「無漏五蘊」,與有漏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相對,不隨涅槃而消失。
三法印=苦集滅
佛教與外道的不同:外道的禪定最多到四禪;佛教的禪定可以讓眾生得智慧,般若智慧開的時候可以破無明,看通原來世間緣起和合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無我,故此得到解脫。
戒、定、慧,產生慧是要破無明,破無明便無貪、瞋、痴,無貪瞋痴就是滅諦,滅盡即涅盤。
《佛說法印經》若日後有人在聽聞佛法時,懷疑是否佛說,可用三法印驗證。
為何是三法印?
其實三法印就是苦集滅。
苦諦和集諦就是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當我們看不通時,便會產生無明煩惱。如果可以通透無常和無我的話,滅盡一切煩惱的狀態即為涅盤。涅盤是看透和處理集諦之後的滅諦。
佛陀度眾生的本懷、願心和慈悲
雖然佛陀已經能夠了知修行的進路,但是因為要處理眾生知見的問題,將他們的邪見變為正見,斷除無明,斷除貪瞋癡,所以佛陀與眾生分享他累劫以來解脫、說法、成道的經驗。所以四聖諦乃至一切佛法其實是佛陀解脫的經驗。
菩提心是在四聖諦裏面闡發,如果一個人根本沒有菩提心的話,他自己證得「滅」便完事了,他不會為你開示苦聖諦、苦集聖諦和苦滅聖諦。
所以從四聖諦裏面,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度眾生的本懷、願心和慈悲。所以只有菩提心,才會有道諦;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有第四聖諦「苦滅道跡」。
火宅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