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提課外補充,是我在查詢相關主題時,覺得有參考價值的資訊。提醒大家: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壹、中道的意義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名為二十億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師。出家後急於證果,日夜不懈的精進修行,結果不但久久沒有開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憊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轉心。
佛陀知道後,就曉喻他說:譬如琴弦,太緊則弦易斷,太鬆則彈不成調,唯有急緩得中,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來;修行也是如此,過份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
二十億耳聽佛開示後,調整修行方式,不久後即證得阿羅漢果。
不僅修行要合於中道,做任何事情,過與不及都不好。
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人過於追逐物欲,有人過份刻苦自勵;有人對金錢的使用浪費無度,有人則一毛不拔,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凡事要適可而止,不偏不倚,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
佛陀成道之初,為五比丘講說四聖諦,其中道諦所說的八正道,就是教弟子們離於偏執,履中正而求解脫之道,故稱中道。
佛陀為何要說中道之理?
一方面是佛陀自己曾經在雪山經過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並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所以佛陀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弟子們。(《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
另一方面,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在修行上,有順世派的極端享樂主義者,有婆羅門的極端苦行主義者;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看法上,有極端的「宿命論」,有極端的「無因論」,這種各執一端的說法,佛陀認為均不可取。
佛陀「離於二邊,而說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不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
中道具有實踐上與理論上的兩種不同意義。
在實踐意義上的中道,以實踐八正道為主;在理論上的中道,可以說是「緣起」。
為什麼理論上的中道,可以說是「緣起」?
貳、中道的實相
根據理論上的中道 ─「緣起」之說,可以演繹出中道的實相: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並舉。
一、空有不二
龍樹菩薩《迴諍論》:「空自體因緣,三一中道說。」
課外補充:「三一中道說」
它的本質是空(空諦)。
它依緣而顯現為假有(假諦)。
它們是統一的,不是矛盾的,這是一種中道的智慧(中諦)。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
因此我們不要從假象上執有,應該從假有中認識空性。
但是也不能從空性中執空,因為儘管緣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並非虛無,我們可以從空性中看到 妙有。
課外補充:假有和妙有
假有和妙有都依賴於空性,兩者是空性的不同表達方式。
假有 強調現象的依賴性和暫時性(暫時有),妙有 則強調從空性中展現出現象的微妙性(無中生有)。
例如:空性如水,妙有如波浪。波浪雖然沒有獨立的實體(空性),仍然可以清晰顯現(妙有)。
所以,真正了解緣起法的人,不會在一切法上執著實有,所謂「色即是空」;也不會在一切法上執著虛無,所謂「空即是色」。
如此悟入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
《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以說 空、緣起、中道 為一義。
佛說緣起,本來就是為了對治眾生執於空有二端的弊病。離於空有二邊的中道,這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之一,能夠把握到這個思想,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
課外補充:
火焰的存在依賴於木材、空氣和火種,火焰本身無獨立自性(非有),但在條件具足時,火焰的確可以被看到(非無)。
二、即真即俗
佛法分 真、俗 二諦。
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是出世間法;俗諦又名世俗諦,是世間法。
佛陀的一代時教,不出此二諦法門,《中論‧觀四諦品》:「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二諦是佛法的綱要,所謂空、有,都是依此而開顯的。
佛說二諦的本意,是為了引導眾生趨向中道,但後世論師由於見解、觀點上的不同,強分空有、真俗,而有「真空俗有」與「真有俗空」的說法。
事實上,二諦是從不同的認識而安立的兩種真實,雖然不是彼此無關,但卻是各就所見而說,如同一現實的世界,凡夫見之,視為實有,這就是世俗諦;聖者灼鑑,知其是空,這就是真諦。
所以,即真即俗,二諦無礙,這就是中道的旨趣所在。
三、色心並舉
《華嚴經》卷十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宗主張三界都是一心所作,也就是說,客觀的世界,須有主觀的心照射之,方能現出客觀事象。
客觀的世界映入我人眼中,由主觀加以認識,全憑心智。
《般若經》卷五六八:「於一切法,心為前導,若善知心,悉解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造。」
離卻心識,則無萬象可談,所以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佛法以一心統攝諸法,並不落於一邊,而是藉現實以啟發心靈,本心靈以照見現實,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並舉的中道觀。
課外補充:三界是指 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欲界:充滿欲望和執著的境界,包括人類、動物以及地獄、餓鬼等六道眾生。
色界:超越欲望,但仍存在物質形態的境界,通常指四禪天的境界。
無色界:完全脫離物質,但仍有精神活動的境界,如四無色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課外補充
從「緣起」看理論上的中道:非常非斷、非有非無。
1. 非常非斷
「緣起」認為所有現象都是因緣和合,隨因緣變化而改變,這否定了「常見」與「斷見」兩種極端觀念:
常見 認為事物或自我是永恆不變的。這種觀點強調事物的自性是固定的,不受時間和條件的影響。持有常見的人相信,儘管經歷生死輪迴,但內在的自我是恆常存在的。
斷見 認為事物或生命在死亡後完全消失,沒有延續性。持有斷見的人不接受因果法則,也不相信前世和來世。這種觀點通常與唯物主義相結合,認為人的意識僅僅是肉體功能的產物,一旦肉體死亡,意識也隨之消亡。
2. 非有非無
看起來就是非空非有。
非有:事物並不獨立存在,也沒有固定的本質。如果某物具有自性,那它就不會因為外部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然而,實際上所有現象都會隨因緣而生滅,說明它們並不是「有」。
非無:雖然一切現象沒有固定的自性,但它們依因緣條件而顯現,是一種暫時有,而不是完全不存在。
一切法都是依賴於因緣而存在,修行者可以避免對任何一種極端立場的執著,從而實現真正的智慧和解脫
3.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
本書全面性的介紹了天台宗的「教」和「觀」,從理論與實踐的兩部分,做了相當完整的整理與分析,對中國佛學深具貢獻。
本書亦是一部頗具爭議的學術論著,其主旨在處理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實相」問題。
作者嘗試就天台智者緣起中道實相論對近代學者所理解下的天台思想之觀點,(如「實相」的解釋及天台核心思想「性惡」等問題),提出質疑和反省,引起學術界的熱烈迴響。
來源: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參、八不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教義,在大、小乘中,廣受重視,因此意義雖各有深淺,但各宗一致以中道為教理核心。
在各宗派的「中道說」中,以「八不中道」最為淺顯易懂,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中國三論宗重要理論之一。
八不中道,又作八不中觀、八不正觀、八不緣起、無得中道、無得正觀。
根據《中論‧觀因緣品》所載,緣起的理法是打破 生、滅、斷、常、一、異、去、來 等八種邪見,而闡明空的真理;萬有是依此緣起道理而存在,所以離八邪,本無實體,不為執著之對象。
離八邪而住於無得正觀,稱為中道,也就是「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的「八不」,是指否定生滅等八邪的教理,也就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由此得破一切邪執,而顯現諸法實相。
也就是說,宇宙萬法都是由因緣聚散而有生滅等現象,實際上諸法無生無滅。
補充:以下即 非常非斷
如果說有生有滅,則偏頗於一邊;離此二邊而說不生不滅,就是中道之理。
有的外道認為人死亡之後,有一常住的神我存在,永不斷滅,這種有我論便墮於常見;
有的外道則認為死了以後一切歸無,身心皆斷滅,這種便墮於斷見。
常、斷二見都是妄見,因此說不斷不常。一切諸法從本體來看,是「同一」的,從現象類別來看,則有種種「差異」。
例如,同樣為人,這就是「同一」;你我他各有智愚差別,這就是「差異」。
但是自他之間有共通的地方,是異中有一;每個人又有各自的特性,是一中有異,因此說不一不異。我人生命的來去,有人認為從此道來,往彼道去,因此有來去之見。如甲乙二人,甲至乙地,甲認為「去」彼處(乙),乙則認為「來」此處,去來之間不過是假名對待,所以說不去不來。
所以,由八不緣起能滅除種種的煩惱戲論、種種不合理的謬論、不見真實而起的妄執;又因種種 戲論 的滅除,就是自性的徹底破斥,能證得諸法的寂滅,出離生死的戲論海,到達寂滅的涅槃城。
課外補充:龍樹菩薩《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這八個否定句式針對世俗認識中的四對二元對立概念,揭示了現象世界的緣起性空本質,表明一切法超越了有無、常斷、一異等偏執觀念。
肆、中道的生活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
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過著中道的生活 ─ 離苦樂二邊,以八正道為行事指南的生活。
一般人以為佛教講四大皆空,講苦空無常,所以信仰佛教一定要吃苦。
其實,從淨土思想來看,佛教是一種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說信仰佛教可以獲得幸福、快樂。
譬如《阿彌陀經》所敘述的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都是四寶周匝圍繞。另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也都是由金、銀、瑠璃、玻璃等寶合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所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則是「飛行自在」。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物質生活實在太豐富了。
雖然佛教也經常說苦,所謂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但是 佛教講苦,是因為「苦是入道的增上緣」,它是一種方法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目的。
佛教對物質生活,不特別標榜「苦」,因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熱衷於物質的追求,因為過份放縱物欲,便無信仰的法樂可言。
因此,「太苦」與「縱樂」兩種極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
《阿彌陀經》雖講豐富的物質生活,卻要在物質生活中實行佛法,也就是過「八正道」的生活;
《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強調佛法的中道生活。
因此,離於苦樂二邊的生活,就是中道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太好是一邊,太壞是一邊,凡是落於一邊的,就不能平衡,就有偏差。
一般人因為常把好壞、有無、苦樂、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這就是缺乏中道的圓融智慧。
如果我們能認識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僅不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所吹動,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所以離於二邊而行中道,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參考資料
本次進度:《星雲大師全集》p180 第四篇 中道
維基文庫:中論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中論_(佛教)/01
【習題】
-
試述中道的意義。
-
何謂中道實相?
-
何謂八不中道?
-
如何是中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