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緣起(相信因果,修行解脫)

▌壹、緣起的意義

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的,而是宇宙的真理,佛陀發現了這個自然法則而證悟成佛,然後慈悲的將這個道理教導我們,希望我們也能獲得解脫。

生命不是由造物「主」所創造的,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

對照其他宗教,如基督教,神創造了萬事萬物。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起,主要而力強者為因,次要而力弱者為緣,透過因緣和合,才有一切現象,才有一切法(事事物物)的生起。

  • 以種子長成大樹為例。

  • 木柴會成為什麼?燒柴、桌子椅子、佛像…

▌貳、如何認識緣起

《雜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因果法則上有六條定律:果從因生、相由緣見、事待理成、多從一生、有依空立、佛是人成。

一、果從因生

緣起的先決條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緣」,條件具足,才能生「果」。

無「因」就不能生「果」,有因無「緣」也不能生果,因緣具備,則必然果生。

二、相由緣見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假相,其本身並無自性,所以說「緣起性空」

由於其無自主性,所以隨著緣生而現,緣滅而散,因此說「相由緣見」。

三、事待理成

除了因緣果報的生起,宇宙萬法的生起,有其普世法則。

因果的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能得豆,種豆不能得瓜。

「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是必然的理則,違背了這個「理」則,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說「事待理成」。

四、多從一生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一」就是一個,「多」就是很多個。

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從一生」。

例如一粒種子長大成樹,開花結果,果實纍纍;這一樹的果實,是由一粒種子而來。

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種:「一文施捨萬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樣的。

五、有依空立

前述「果從因生」、「事等理成」,這些都是「有」。

但是,這個「有」,必須依「空」而立。

一件事物,能獨立的(不依賴因果)、永恆的存在,我們稱它為「自性」。

例如一張桌子,它是由木頭做成,木頭來自大樹,而大樹又是由種子的「因」,加上陽光、空氣、水等「緣」和合而成。

所以,一張桌子的「有」,其實是靠著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自性,我們稱它的「自性」是「空」,也就是「空性」。

但是,這個「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要「空」才能「有」,宇宙諸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

「空」是一切法之所依,如果沒有空性,萬物將不可能存在。

例如:空的杯子才能倒水進去。如果不空,就不能裝東西,

因此,物質的「有」,必須依「空性」而成立,這就是「有依空立」。

六、佛是人成

佛陀證悟的是緣起法,在成道之初,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意思是:眾生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因無明煩惱覆蓋,因此不能證悟成佛,正如烏雲遮蔽明月,而使月光不能顯現。

所以說:「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因果的特性

1.因果律中無第一因,亦無最後果。因前有因、果後有果。你可以把這想成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

2.因與果是相對的,「因」可以生「果」,「果」也可以成為另一個「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看來是二,其實是一,互相干涉。

3.因果綿綿無絕期。這是說業因不滅,自作自受,而且不論時間長短,遇緣則起現行。(還記得前面提到的種子長成大樹的故事嗎?種子一直都在,但直到落在土壤、適時的水份,就會發芽成長。)

4.因果關係是若A則B。這是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能得豆,種豆不能得瓜。善因不會生出惡果,惡因也不會生出善果,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參、緣起法則中的四緣

直接因生果的關係:「因緣」;間接因生果的關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一、因緣

因緣:直接因生果的關係。例如種子發芽,種子就是芽的因緣。一切有為法中,能親生自果的,稱為因緣。

在修行中,理解因緣能幫助我們明白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調整自己的行為(八正道),斷除不善的因,培養善的因,從而改變果。

二、等無間緣

佛教將精神活動分為兩類:

心(梵文:citta):即意識或心識,是精神活動的核心,負責認知和領受外在的境界或經驗。

心所(梵文:cetasika):是伴隨心的各種心理狀態、情感、反應,具體地表現出心的各種活動和功能。

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心法與心所法的生起和相續關係。

指前一個心念滅去後,立即引發下一個心念生起,兩者之間沒有間隔,這種同起的、無間斷的相續關係,確保了心識的流轉。

在修行的過程中,等無間緣對於轉變心念和煩惱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能在前一個不善心滅去後,立即生起善心(八正道,如正念、正思維),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這種連續性的轉變,改變心的流轉方向,逐漸斷除煩惱。

三、所緣緣

所緣緣(又稱緣緣):心識活動(心法、心所法)是因為外在事物所生起的緣。

任何一個心識或心所生起時,都需要有所「攀緣/緣取」,即必須有一個認知的對象或內容。

所攀緣的一切對象,也就是一切外在事物,對內心所產生的間接與直接的緣。

例如:眼識是以一切色為所緣緣,耳識是以一切聲為所緣緣,乃至意識是以過去、現在、未來等一切法為所緣緣。

在修行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所緣對象來培養正念和正定。例如,禪修時選擇呼吸作為所緣對象,可以幫助修行者平靜和專注。

四、增上緣

增上緣是指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等三緣以外,一切有助於或無礙於現象發生的原因條件。

例如,當種子(因)要長成植物時,水、陽光和土壤等外在條件就是增上緣,這些條件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

增上緣本身並不是導致某個結果的直接原因(那是「因」的作用),但它能夠為因的作用提供條件,使結果更順利地發生。

修行者可以通過改變或營造外部的增上緣來促進修行進展。例如,選擇合適的道場、正確的法門、善知識的指導,這些都是增上緣,能夠幫助修行者更快地進入修行的境界。

「逆增上緣」:指那些看似會損害事物或阻礙修行進展的外部條件,卻反而促進了事物的發展或修行的進步。

增上緣和逆增上緣的區別在於:增上緣是顯而易見的助力,而逆增上緣則表現為逆境,需要經過克服或轉念,才能體現其正面作用。

▌肆、緣起說的發展

緣起說是佛陀所證悟的獨特思想,在原始佛教時代,就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後世逐漸發展出以下各種緣起說,我個人沒什麼感應,感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星雲法師原文。

一、業感緣起

二、賴耶緣起

三、真如緣起

四、法界緣起

五、六大緣起

▌伍、緣起與人生

這裡是星雲法師對緣起這個主題的總結。

重點就在看透所有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因緣,如同前一節「奉行八正道」所提:

遇到無常的時候。以往你都會起煩惱,現在你學會了正見,知道世間的運轉是這個邏輯(因緣),用這個邏輯去思維為何我會遇到這個處境。

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再煩惱,不會怨天尤人。


▌參考資料

本次進度: 《星雲大師全集》p105 第一篇 緣起

【習題】

  1. 試述緣起的意義。

  2. 如何認識緣起?

  3. 試述緣起法則中的四緣。

  4. 試述緣起說的發展。

  5. 試述緣起與人生的關係。

  6. 認識緣起對我們有什麼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