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常識
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
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有許多興興滅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一)佛教發生在印度
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佛反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拜。
他主張人人應該依照教理去做,依照戒律去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
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分子。」
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
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為度人。
- 部派佛教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
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型態的派別,故稱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
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法。
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槃、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槃、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槃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型態。
它一開始就強調,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
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
-
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
-
根據唯識的思想,產生了瑜伽學派;
-
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
這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
第一,講求空,叫中觀派。
第二,講求有,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二)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漢傳佛教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傳到日本。日本派留學生到中國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後(還有中共的文化大革命),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很好,感謝日本。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
小乘的俱舍宗併入唯識宗,成實宗併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
這八個宗派到目前為止,以禪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強。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於蒙藏文化圈的佛教。
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
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屬於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三)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為另外一系。
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
這是屬於上座部的佛教。
因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所以,要了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尋找相關資訊。
(四)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於南方上座部系
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
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地,日本有許多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西藏密教。
1951年,西藏五人代表團和中國簽訂所謂「和平協議」,不過不出3年,西藏的特殊自治地位開始被廢止,也導致了之後西藏的起義,與達賴喇嘛的出走。
據解放軍總政治部的一份機密檔案,在 1956年到 1962年這 6 年中,解放軍「殲滅」的藏人就達 45.6 萬人。
1989年、2008年、2012年都有大規模的血腥鎮壓行動,外界預計 50 年來有上百萬藏人在中國解放軍的武力下喪生
1995年,達賴喇嘛認定的11世「班禪喇嘛」轉世靈童被中國當局帶走,從此消失。中國政府挑選出另一個男孩出任「班禪喇嘛」。
1959年,達賴喇嘛與 8 萬藏人流亡印度。
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人的蹤跡。
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分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
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
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
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
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
西藏佛教有很多漢傳佛教沒有的東西,我們(法鼓山)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畫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
臺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
題外話:最近中國邀請台灣網紅去新疆拍攝大外宣影片。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一)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
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
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
佛涅槃後,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
永明延壽禪師,後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
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二)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四聖諦就像治病的過程,一個人生病了,痛苦不堪,是苦諦;知道病因,是集諦;對症下藥,施以各種醫療方法,是道諦;藥到病除,恢復健康,是滅諦。
我們身體的疾病要接受醫生治療,我們心裡的病毒,則要依靠佛法的藥方來醫治。
其藥方就是指「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循此八正道,可以讓我們煩惱永斷,解脫生死輪迴之苦。
觀音菩薩因慈悲,遊化諸方國土,見到眾生受三毒、七難的苦,即尋聲救苦,就是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苦諦)。
文殊菩薩因為有大智慧,具足種種不可思議功德,讓人從迷取覺、從苦得樂,給予種種的方便、所學,所以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集諦)。
地藏菩薩以大願力,發心到地獄度眾生;其地獄的痛苦,就是貪、瞋、痴、慢等聚集,而產生痛苦,地藏王菩薩發願予以救助,讓地獄有了佛日的光輝,所以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滅諦)。
普賢菩薩因為有大行力,鼓勵對人格的尊重,要讚美他人的美德,有施捨眾生歡喜、慚愧自謙的實力,所以他能導萬行而歸淨土,讓所有苦難的眾生都能得救,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道諦)。
苦
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的。
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
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
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集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了。
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
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
滅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
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
道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努力持戒、修定、求智慧。
四、佛教的特色
(一)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為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為救濟。
對比基督教。
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
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
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及緣覺二乘的層次。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二)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紫衣教:「感恩師父、讚嘆師父」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南傳上座部與此近似的概念稱為 三相(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三)神聖而非神祕
佛法僧三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一)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眾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
為何強調並非「唯物論」?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三種類別層次:
-
原始型態的多種信仰:認為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
-
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眾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
-
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靈體的神明通通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二)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
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
「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註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卜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為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
佛教以佛法僧三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為,再以禪定的工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為,更主張以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福業、定業、慧業。
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禪定,慧業是指智慧。
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也可進而成就佛果。
以修「禪定」的功德,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於身後直生禪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
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現世少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能以大智深慧度無量眾生。
(一)如何修布施
以儲蓄做比喻。
儲蓄以時間看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
(二)如何修持戒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毒品)。
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
(三)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
(四)禮拜與讀誦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於禮拜什麼?為何禮拜?
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
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
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
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
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何。
看 YouTube 法師說法影片?
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維摩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以及《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五)念佛與持咒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
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我有時會使用手指來曲指計數。
至於持咒,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
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
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準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六)如何修智慧
「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
超越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為出世間的無漏智。
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眾生。
聞思修的三慧:
-
聞慧是依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
-
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
-
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
(七)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
哪些是正統佛教的著作?
三法印
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於叢書、套書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等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本文進度
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 05-01《佛教入門》 下篇:修持方法 學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