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佛教入門 - 基本教義 - 活佛與活菩薩

本文進度: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 > 05-01 佛教入門 > 活佛與活菩薩


▌這一章要表達什麼內容?

套句食神的台詞:只要有心,人人都是活佛。

名詞解釋:「活佛」究竟是什麼?「活菩薩」又是什麼?

▌一、活佛

乘願力再來的修行者。

喇嘛之中的「自在轉世」者,西藏語稱為「仁波切」,蒙古語稱為「呼畢勒罕」,其原意並沒有活佛的意思,乃是 乘願力再來的修行者

中國漢文為了分辨喇嘛與轉世者的不同,就稱他們為活佛,就是活著的佛。

十五世紀西藏的宗喀巴圓寂以前,叮嚀他的許多弟子,轉生世世度眾生,其中最有名的是西藏與蒙古地區的四大喇嘛——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

把修行有大成就,能夠生死自如,有願力再轉世度化眾生的人,稱為「活佛」,乃是表示對於轉世再來,弘揚佛法者的一種尊稱。


說明了半天,結果要講的和以上無關喔。 :sweat_smile:

我們所要講的活佛不是西藏或蒙古的活佛

以下用七個子題來講「活佛」的內容。

(一)佛與佛法

這節在講佛法,包含「經藏」、「律藏」和「論藏」,以及判斷佛法的原則。

三法印的原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說出有關他修行的過程、方法及開悟成佛的經驗而成為佛法。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並不完全是佛所說的,例如論藏大部分是歷代高僧將佛法哲學化、系統化而整理出來的;經藏之中也有些是菩薩說或弟子們說的。

由佛所說出的成佛過程和方法,以讓人人追尋而成佛者,我們稱為「經」。

佛對弟子們的生活做了許多的規定,稱為「律」,也是佛法。

佛經因體裁不同而分為十二部,這十二部是佛陀把佛法用十二種不同體裁或性質所說出的修行方法。

十二部的名目是:散文、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

佛法,並不限於佛陀親口所說,也不限於三藏十二部。

它有一個稱為三法印的原則,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合乎這個原則的,即使不是佛說,甚至是外道所說,便是佛法,否則便非佛法。

ChatGPT 「經、藏、律」的補充:

點擊展開(提醒:未經驗證)

三藏經典,即「經藏」、「律藏」和「論藏」。這三藏構成了佛教教義的核心,也是佛教徒學習和修行的主要依據。

經藏 ,又稱修多羅藏 (Sūtra Pitaka),包含了佛陀的教說和言行記錄。這些經文記錄了佛陀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弟子的教導,內容涵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修行方法和哲學觀點。

律藏 記錄了佛陀制定的戒律和規範,主要針對僧團的行為規範,涵蓋出家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修行規則。律藏的制定是為了維持僧團的和諧與純潔,防止破戒行為。

論藏 ,也稱阿毗達摩藏 ,包含了佛教教義的理論分析和哲學探討。這些經典對佛陀的教法進行了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整理,深入探討了佛教的心理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等方面。

三藏的意義:

  1. 經藏 提供了佛陀的教法和智慧,是佛教徒學習和修行的基礎。

  2. 律藏 提供了行為規範,幫助僧團維持和諧和純潔,確保修行環境的穩定。

  3. 論藏 通過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分析,幫助修行者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義。

三藏典籍(法鼓全集)

出自:法鼓全集 > 04-10《禪門》> 讀經與修行

「經」即是佛所說的法要。

「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屬於身、口的行為規則。

「論」則是佛弟子們對於佛法義理的思辨。

(二)佛與佛教

這節在講佛教的形成,主要由僧團組成,以及在家人、出家人的名詞。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首先有幾個弟子,由弟子再招弟子,自然地形成了一個教團(稱之為僧團),也就是佛教的開始。

在家人有二種:優婆塞(男信徒)、優婆夷(女信徒)。

出家人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三)佛與佛學

這節在講佛學:學術研究。

佛陀並不希望信仰他的人,把他所說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

釋迦牟尼佛不談形而上學。

佛法不講本體,但必要時可以用本體來說明,但僅止於說明,講完就不需要了。

但釋迦牟尼佛成佛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這時間的過程中,經過很多的地方,很多人傳播發揚而加入其他的東西。

這樣一來,就需要有人來加以分析、研究了。做學術研究的工作,即謂之佛學。

(四)佛與學佛

這節在講學佛

▌討論議題: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佛。(五)歷史上的佛和宇宙間的佛

一、沒看到不表示沒有。二、佛陀過去的自己和其他的佛

佛陀降世並成道以後才有佛可學,學什麼?學佛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佛陀慈悲憐憫眾生輪廻之苦,以自身覺悟的經驗,分享給眾生,讓眾生可試著依循學習。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討論議題: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成佛。一樣,不知道不表示沒有。

(五)歷史上的佛和宇宙間的佛

這節在講你在哪裡、你在何時並不重要。自己、鍾愛的一切、現在的時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在哪裡、你的願往哪裡。

學佛修行到證悟以後,一切時間、空間諸佛都不存在

「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賢劫千佛」。

佛經裡說到,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個佛,他以前有六尊佛,

第一尊佛是出世在過去九十一劫以前,

「本劫」之前的「莊嚴劫」中有三佛出世,

現在的「賢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世尊是第四尊,彌勒將是第五尊,到釋迦世尊為止,通稱為過去七佛,

他們的共同教誡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參見《增一阿含經》卷一(T2, no. 125, p. 551a10-b22)等。

整理自 ChatGPT 的「自淨其意」說明。

點擊展開(提醒:未經驗證)

「自淨其意」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淨化自己的心意,讓心靈從煩惱、污染和不善的念頭中解脫出來。

  1. 正念與正定:

  2. 戒律的遵守:

  3. 智慧的培養:

  4. 慈悲心的培養:

  5. 去除煩惱: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處是指的大劫。

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大致上說,我們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滅,稱為一個大劫,這是指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

地球,只是這個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點微塵。

何其有幸遇見佛法。看看你週遭即可得知,人在福中不知福。

賢劫雖有千佛,以人類眾生極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實在太難,因此應當慶幸我們得生於現在賢劫中,雖未親見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有人說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沒有,我認為這是勉勵性的說法,目的在於勸人修道和成道,

但對自信心不夠的人,也會產生反作用。(▌聽說是「末法時期」,便生懶散之心)

我也蠻喜歡以下這段說法

對於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雖是末法時代,只要有信佛學佛而修持「正法」,對他就不是末法時期。

▌我們這樣想吧,假設你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印度,而且運氣超好是某小國王子,但你終其一生從未聞法。那對你而言,連末法時期都不如。

▌而且從輪廻來說,你過去世甚至可能曾經和佛陀擦身而過。哇!So lucky.

▌我們處在什麼時代(哪個時空)並不重要,精確的說,其實我們曾處在各個時代。而是你在看聖嚴法師這篇文章的當下,你怎麼想?你怎麼做?

▌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時間不是線性的?我的意思是,超過我們這個維度的人(或眾生),時間不是線性的,所以其實不只可以往未來,還可以往過去。(就像我們是三維空間,看著二維空間只有兩個方向)關於開悟,即使一維(一個點)也可以開悟。

所謂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據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來修行,就叫作正法律住世時期

我們這時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薩戒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生在賢劫裡,有千佛可以親近。

釋迦牟尼佛以後會有彌勒佛出世,時間約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也許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已經不存在,但是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星球,當我們的色身不存在的時候,▌我們的願力仍可使我們到達我們願去的任何與佛有緣的地方。

▌莊嚴劫、賢劫…:使用 ChatGPT 配合學習的注意事項。

▌衍生想法:一個成佛的外星人

所謂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即是指化身於千百億個國土說法,▌請不要把這地球世界當成眾生活動的舞台中心。

佛經裡說有很多他方世界,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願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還有很多世界,

因此我們講歷史上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並不一定就在這個世界出現的,彌勒佛出世時,這個世界也不一定還存在,

但,要想以後跟彌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發這個願,我們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結果,由於共同的願望,而使我們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眾生都是佛和眾生皆成佛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心量與佛並無差別,為何眾生不是佛?

乃因眾生有煩惱,煩惱去了,眾生就是佛。(學佛即在求開悟)

▌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這是眾生都是「佛」的意義。

「人人都是佛」,這是從佛的眼光來看的

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

君子用真誠心待人,寧可受欺不願冤枉任何一個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

天台宗智者大師把佛分為六個等級:(這個我沒什麼感覺)

1.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沒有聽到過佛這個名字,你本身具有佛的本性,我們稱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說是放下屠刀,就是沒有放下時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連螞蟻、蒼蠅等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也都是佛。

2.名字即佛:聽到過「佛」這個名字,知道有「佛」這個名稱,也聽到有人說過「人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名字佛。

3.觀行即佛:參加過佛教修持活動的人,不管得效深淺,只知道有這麼一種修行的方法而嘗試著去做的,這種即稱為觀行佛。

4.相似即佛:已經修行到信心堅定不移的人。切實的信心,一定要從實際修行的體驗中得來,若能知道自己必將成佛和一定成佛,此為相似佛。

5.分證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地前能伏住無明而不能斷除無明,地上則無明分分斷滅,而佛性分分顯露。

6.究竟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性,到無明斷盡了,就是究竟佛。

▌好奇:佛經談到六道眾生。有關於植物方面的敘述嗎?

(七)現實生活中的佛

▌我原本對現實生活中的佛的想法:眾生在某特定情境下,就是佛。

上週的新聞:一個高二生買早餐時,衝進火場救了一個老翁。

慈悲要與智慧(量力而為)搭配。與 割肉餵鷹(星雲大師全集) 的故事比對。

坐公車經過,看新聞看到…,你當下的反應。

▌推薦觀看:我們與佛的距離

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三個標準的人,便是現在的佛、活著的佛。

佛有千百億化身,但我們不知道站在我們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們自己,有時就是佛的化身。

▌二、活菩薩

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眾而不貪戀世間五欲。

下一節會細談出離心、菩薩心、菩提心。

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當成為菩薩,要成菩薩,須修菩薩道,誰行菩薩道而具菩薩心地的話,誰就是菩薩。

另有應該明白的一點,菩薩有「逆行」的法門。凡是打擊你、壓迫你、刺激你、欺負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來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薩。


▌推薦觀看:我們與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