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今天在臉書社團《 聖嚴法師·法鼓山僧伽弘法資料平台》中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
原本想要找出聖嚴法師的原文,發現本文並不是聖嚴法師所寫,在此分享相關整理資訊,省去大家自己搜尋的時間。
本文 最早由 上海玉佛禪寺 在搜狐發表,時間是 2021年9月22日。
原文最下方,說明了本文參考自 星雲法師的《六祖壇經講話 - 決疑品 問題講解》,以及聖嚴法師的《學佛群疑 - 如何選擇明師?》。
佛陀將入滅時,阿難尊者請示:「佛在世時,弟子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 佛陀回答:「以戒為師 。」
以戒為師之後另外再寫一篇,這裡先說本文的主題「四依法(聖嚴法師)/四依止(星雲法師)」。
以下分別為兩位大師的說法,若要參考 上海玉佛禪寺 的說法,原文在此。
聖嚴法師
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根據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再依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
一、依法不依人︰
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
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
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瞋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人,也和邪師無別。
二、依義不依語︰
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
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語言上的神祕,便都不是正法。
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異。例如說︰穆斯林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希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悖;佛教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三、依智不依識︰
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
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
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證。
正如《六祖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星雲法師
經典告訴我們,學佛應該依止四法修學:
一、依法不依人
法是指真理。學佛應該以真理為依據,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為依。
因為人的思想、見解互異,人有生老病死,去來遷流,而法(真理)則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以學道應該依法不依人。
二、依義不依語
語言文字是用來詮釋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體。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但也可能因為斷章取義,或因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造成誤解。
世法尚且如此,何況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
所以禪宗主張「不立文字」,六祖大師甚至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微妙的法門和真理,無法只靠文字來表現傳達,所以學佛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執著,否則造成文字障,只會與道相去日遠。
三、依智不依識
智指無漏的般若智慧,識是指有漏的分別意識。
因為世相虛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分別、認識的現象,時刻都隨著虛幻的世相而變化,所以以識來分別、認識世間的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畢竟不夠徹底;
而無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圓鏡智,好比一面鏡子,可以如實照見世間萬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以學佛不僅要「依智不依識」,還要進一步「轉識成智」,如此才不會被世間幻象所迷惑。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法有 世俗諦 與 第一義諦 之分。
世俗諦 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義諦 是究竟絕對的真理。
方便法門是佛陀為適應眾生的程度、根機而施設,我們不能把方便法當成究竟。
最究竟的是與佛心相應,所以學佛應該依了義佛心,不依不了義的方便。
參考資料
星雲大師全集 / 第一類【經義】 / 001-003六祖壇經講話(共3冊) / 002六祖壇經講話2 / p004 第三 決疑品 / p018 問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