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的根源
這跟宇宙體中的七大行星有密切關係。
唐宋時代,從梵文譯出的密部經典中,就有好幾種,是以七曜、七星或北斗為名的。
相傳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禪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開悟成道。
「受七日法」、「七日藥」
當釋尊成立教團之後,我們從律藏中見到,比丘若於結夏安居的三個月內,遇有僧團的公事,可以向眾告假最多七日,稱為「受七日法」。
又因比丘不得儲積食物過夜再吃,但為有病比丘,做為療病藥物,可以儲蓄酥油、生酥、蜜、石蜜(結晶的蜜糖),但不得超過七日,稱為「七日藥」。
因此,在佛經中,便有提倡以七日為期的修行方法。
以七日為期的修行方法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若欲行時,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著淨潔衣,座佛形像,作五色蓋,誦此章句百二十遍,遶百二十匝。」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汝當教求十二夢王,若得見一王者,汝當教授七日行法。」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而為說法。」
《地藏經》,除了主張最好於亡者初七日內超度之外,並以為至遲當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超度亡靈,是最妥當的。
打佛七
在淨土法門的「打佛七」,應該是依據《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觀無量壽經》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經文。
在宋明時代傳去日本的禪宗各派,並無「打禪七」的名目,乃是稱為「接心」或「攝心」的定期修行,多半也是七天的精進禪修活動。
能有七天來精進念佛,稱為「打佛七」,其歷史也不會太早,不過這種以七天為剋期取證的修行活動,甚有意義,而且為時極早,所以值得推行。
法鼓全集 線上閱讀
對本文(上面僅節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此連結 法鼓全集 2020 紀念版 觀看全文。
聖嚴法師的全部著作已整理開放在 法鼓全集 2020 紀念版 ─ 線上閱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