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 梵語的《羅馬拼音》寫法說明

羅馬拼音的幾種寫法

關於《大悲咒》梵語的羅馬拼音,網路上有不同的寫法,以第一句「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為例,有以下三種寫法(各寫法下方說明為範例):

na mo ra tna tra yā ya

《大悲咒》CBETA 線上閱讀

namo ratna trayāya

佛陀教育基金會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

此為 pdf 連結

namo ratna-trayāya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我自己偏好第三種,一是知道讀的時候聲音要斷在哪裡,一是知道連起來的詞是有涵義的。所以之後我的分享,主要會以這個方式表示

在梵語的羅馬拼音轉寫中,使用連字符(hyphen)來表示單詞之間的邊界或單詞組合,這有助於更清晰地顯示語詞的構成和意義。

以上述的例子 “namo ratna-trayāya” 來說:

  1. 斷音指引: 協助非梵語系的人更容易理解梵語語句的結構,尤其是當詞彙較長或複雜時,這樣的斷音指引有助於讀者區分各個單詞。

  2. 詞彙解析: 連字符還可以用來指示一個複合詞或詞組,例如在 “ratna-trayāya” 中,“ratna” 表示 “珍寶”,而 “trayāya” 表示 “三”。這樣的組合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整個詞組的意義。


IAST:梵文轉寫國際字母表

梵語的羅馬拼音書寫,有一套標準的轉寫系統,稱為梵文轉寫國際字母表(IAST,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它是一套被廣泛使用的標準,使用特定的字母和符號,將梵語文字轉寫成羅馬字母,以方便非梵語系的人閱讀和發音。

IAST 通過使梵語的發音更容易被轉寫和理解,讓梵語文學、宗教經典等,在國際間的研究和交流變得更加方便。

以下是 IAST 的主要特點和一些重要的轉寫規則:

  1. 音素一致性: IAST 設計的目標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保持音素的一致性,以使梵語的發音更容易被非梵語系的人理解。

  2. 元音:

    • a 表示短元音,ā 表示長元音。

    • i、ī、u、ū 分別表示短和長的前高元音和後高元音。

    • ṛ、ṝ、ḷ、ḹ 分別表示短和長的前齒擦響音和後齒擦響音。

    • e、ai、o、au 分別表示短和長的前高元音合口音和後高元音合口音。

  3. 輔音:

    • 區分清濁音,如 k、kh、g、gh。

    • 區分鼻音,如 ṅ、ñ、ṇ、n、m。

    • 區分摩擦音,如 c、ch、j、jh、ṭ、ṭh、ḍ、ḍh、ṣ。

  4. 重音: 在梵語詞彙中,重音通常落在詞的第一個音節上。IAST 使用重音符號( ́ )標記重音的位置。

  5. 附加符號:

    • visarga(:)表示喉塞音 h。

    • anusvāra(ṃ)表示鼻音,通常與前一個音節的元音相關。

    • avagraha(')表示省略的 a 元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