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學道者的魔障 第三篇 生死煩惱

林霖:生命不是大事,怎麼生怎麼死才是大事。

這是星雲法師,三篇魔障相關文章裡的第三篇,說明修行人最大的的魔障—生死,以及對治方法。

星雲法師原文「五欲六塵」「 三毒五蓋」「 生死煩惱

本文由 GAI 生成式人工智慧協助撰寫,有可能不完全正確。


▌壹、生死的過患

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為生存帶來誘惑與困難,死亡會中斷修行並因愛念深重而干擾往生。

佛教經典以六種譬喻形容生死:

譬喻 說明
生死如泥 眾生沉溺於生死泥沼,難以出離
生死如長夜 在黑暗中將夢幻視為真實,不知覺悟
生死如海 眾生在無邊苦海中載沉載浮
生死如雲 生死魔障遮覆本性,如浮雲覆蓋日月
生死如輪 惑、業、苦三者輾轉相因,循環不息
生死如園 是凡夫喜好遊歷與菩薩樂於遊化的處所

▌貳、生死的種類

佛教將眾生的生死分為兩種:

1. 分段生死

  • 指三界眾生因煩惱而輪迴六道的生死
  • 每世果報不同,有形貌差異、壽命長短等區別
  • 受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

2. 變易生死

  • 指三乘聖者因悲心、願力而來世間所受的生死
  • 已跳出三界外,結束分段生死
  • 因修道使迷惑漸減、智慧漸增,每期都有變易

▌參、煩惱是造成生死的主因

煩惱(梵語 kleśa)是一切能汙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又稱為「惑」。

煩惱的作用機制

  • 發業潤生: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生死果報
  • 輪迴循環:煩惱(惑)、業(行為)、苦(苦果)輾轉相因,形成生死輪迴

煩惱的十六種異名

隨眠、纏、蓋、縛、漏、取、繫、使、垢、軛、結、暴流、塵垢、客塵、稠林、塵勞

▌肆、煩惱的種類

六根本煩惱

貪、瞋、痴、慢、疑、見(又稱「本惑」、「根本惑」)

七慢

  1. 慢:對不如己者認為自己較殊勝
  2. 過慢:對同等或勝過自己者硬說自己勝過對方
  3. 慢過慢:對勝過自己者認為自己勝過對方
  4. 我慢:對五蘊假合執有我,認為所有人都不及自己
  5. 增上慢:認為自己已具有尚未具有的德性或果位
  6. 卑慢:對極優越者認為自己只是稍微不及
  7. 邪慢:無德無能卻認為自己有德有能

五見

  1. 身見:執著實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見
  2. 邊見:偏執一邊的極端見解
  3. 邪見:否定四諦因果道理的見解
  4. 見取見:執著錯誤見解以為真實
  5. 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戒律以為可達解脫

煩惱的分類方法

十根本煩惱(十使)

  • 五利使:五見(推崇探求特性,作用猛烈)
  • 五鈍使:貪、瞋、痴、慢、疑(推求較為鈍拙)
分類 名稱 內容 特性
五利使 推崇探求類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推崇探求特性,作用猛烈
五鈍使 情欲執著類 貪、瞋、痴、慢、疑 推求較為鈍拙

林霖:利使:來得快,去得快。鈍使:來得慢,去得慢。

二惑(見惑與思惑)

  • 見惑:因迷於真理而起的邪見煩惱,見道時能斷除
  • 思惑:因迷於現象而生起,修道時所斷的煩惱

三惑(天台宗)

  • 見思惑:招感三界分段生死的煩惱
  • 塵沙惑:障礙菩薩教化眾生的界內外習氣
  • 無明惑:迷於中道第一義諦的煩惱,是煩惱的根本

以上提及不少名相(佛學專有名詞),整理表格如下,方便對照查詢。

煩惱名稱對應關係

煩惱項目 六根本煩惱 五見 五利使 五鈍使 十使
見(惡見)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關係說明

  • 十使 = 五利使(五見)+ 五鈍使(貪瞋痴慢疑)
  • 六根本煩惱 中的「見」在細分時展開為「五見」
  • 五見 = 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 五鈍使 = 六根本煩惱前五項(貪、瞋、痴、慢、疑)

▌伍、結語

生死誠可畏,煩惱禍更深!

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也是生死流轉的根源。要解脫生死的束縛,必須依照佛法的指示,精進修道。

》問題

  1. 試舉譬喻說明生死。

  2. 試述生死的種類。

  3. 試述生死流轉的主因。

  4. 試列舉煩惱的種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