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三藏聖典」與漢傳佛教「大藏經」的差異

本文節錄自 南傳上座部佛教介紹 YouTube 頻道 文章。

▌時間

》西元前三世紀 vs. 西元四世紀、七世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比北傳漢傳佛教早了七百年,比北傳藏傳佛教早了一千年。

  1.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形成於西元前三世紀(僧團背誦),記錄成文字(巴利文,最接近佛陀當時使用的語言)是在西元前一世紀。

  2. 北傳漢傳佛教的經典,大約在西元四、五世紀時(兩晉南北朝),翻譯成漢語。

  3. 北傳藏傳佛教的經典,則是在七、八世紀的時候形成的。

▌演進歷史

三藏聖典如何形成的?

  1.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是經過六次公開,僧眾們集體開會,過程嚴謹審慎,並不斷集體唱頌、重複檢視、審查校對下,所形成的三藏聖典。

巴利三藏使用的語言,最接近佛陀說法的語言。經過說教、傳誦、結集、記錄幾個階段,形成了律藏、經藏、論藏。

  1. 北傳漢傳佛教的大藏經,是經過中文的翻譯(而且中文可能找不到對應的詞彙),翻譯的人不同,也沒有統一的詞彙,甚至錯譯。

漢傳佛教佛典大概六七千卷,數量和內容,有可能超過佛陀的說法內容。

▌來源單純性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

  • 律藏很單一,一部巴利律,上座部分別說系,屬上座部一派的。

  • 經藏也是這一派的。

  • 律藏也是這一派的。

來源單一、單純。

》北傳佛教漢語大藏經

包括了許多部派的經典,不屬於同一個部派。

就律藏而言

  • 《四分律》是法藏部(曇無德部)的律。

  • 《五分律》是彌沙塞部(化地部)的律。

  • 《摩訶僧祇律》是大眾部的律。

  • 《十誦律》是說一切有部的律。

就經藏而言

北傳佛教所譯的經,包括四阿含,都不是來至同一個部派的。

印度哪一派僧人,到中國傳哪部經,是誰來了就算誰的,時間、派別都不固定。

印度來的高僧,能出什麼經就譯什麼經,譯了以後就放到大藏經裡面。

所以北傳的藏經是逐漸形成的,比較雜、比較亂、比較多樣!

而且北傳的漢語大藏經不斷地增加,什麼都弄到大藏經裡面,一些經傳,僧人的傳記,包括壇經都加進去裡面!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珍貴之處

巴利語系的佛典,可以說是佛陀的語錄,最貼近佛陀當時使用的語言。

保留了佛陀原來說的話,又沒經過翻譯,原意不變。

一個字都不許你變

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什麼要六次結集?

就是怕變。

大家集體唱誦,有分歧一起討論,到底當初佛陀怎麼說的。

確定之後就是背誦,這部分交給你背,那部份交給另外的人背,你老了就交給你弟子繼續背。

▌延伸閱讀 南傳上座部佛教經藏與北傳阿含經的跨部派比較研究


▌資料來源

前文為節錄加上我的理解(我的理解部分,當然有可能不正確),完整說明請參考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