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學道者的魔障 第二篇 三毒五蓋

這是星雲法師,三篇魔障相關文章裡的第二篇,說明修行者的魔障,以及對治方法。

五欲六塵」「 三毒五蓋」「 生死煩惱

開始之前,我要感謝善知識林霖教授的提醒:經文宜多唸,最近的閱讀(指我:覺宇)多在名詞解釋,一則容易落入文字障,找不到出路,再則也不易解釋得古往大德深刻。若有誤解,又落因果,還是要十分小心。

我記得開仁法師在八正道的影片中提及,修行最重要的是善知識。

願意花時間陪我讀書,也願意花時間指點我沒有注意的地方,真是太感謝了!

經文宜多唸:這是我第二次聽到,我想這是佛祖透過善知識提醒我。

這裡以善知識的分享小結:佛法是無時無刻直面自己內心,修鍊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妄想心。

▌壹、三毒五蓋的定義

上一篇「五欲六塵」談的是 攀緣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對治之道,應該從內心去尋找真正的原因。

本篇「 三毒五蓋」則是說明 從內心意念所產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因此而起。

三毒

三毒,指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因為它們荼毒眾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所以稱之為「三毒」。

因為能起惑造業,使眾生身心感到逼迫熱惱,猶如火燒,所以也稱為「三火」。

由於能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眾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所以又稱為「三病」。

五蓋

五蓋,指貪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五種煩惱,因為能覆蓋學道者的清淨本性,令善法不生,所以稱為「五蓋」。

我個人比較習慣稱:貪、瞋、惛沈、掉舉、疑。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說明:

蓋(巴利語:nīvaraṇāni,梵語:nivāraṇa,英語:Five hindrances),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

(āvaraṇa)是同義語,意為遮蓋,阻礙。

因為能夠使心裡煩惱,障礙智慧禪定無法發起,無法得到解脫涅槃,因此得名[1][2]

  1. 貪欲(梵語:kāma-cchanda),追求(Chanda)欲樂(kāma)的心態,執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蓋心性。
  2. 瞋恚(梵語:vyāpāda),於違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蓋心性。
  3. 惛沈-睡眠(梵語:styāna-middha),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蓋心性。
  4. 掉舉-惡作(梵語:auddhatya-kaukrtya),「」意謂心念躁動;「」意謂於所作的事而心生憂惱,因而遮蓋心性。
  5. 懷疑(梵語:vicikitsā),因為 ,於所習之法猶豫而不能決斷,因而遮蓋心性。

▌貳、三毒的內容

》一、貪

貪又作貪欲、貪愛、貪著,略稱欲、。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外境,生起染汙的耽著心。

在本文後方也會提到:眾生以愛為食,愛以無明為食,而無明又以五蓋為食,乃至不信以聞惡法為食。

耽:ㄉㄢ, 沉迷。如:「耽溺」。

在經典中有許多形容貪愛的譬喻,可幫助我們了解貪愛的毒害:貪愛如水、貪愛如瘴癘、貪愛如瀑流、貪愛如

貪愛通於三界,依斷惑的程度,可分為下列兩種:

  1. 欲貪:是欲界的貪愛煩惱,性屬不善。欲貪又分為淫欲貪境界貪兩類。

    我不知道什麼是境界貪,透過 GAI 討論,目前的理解比較傾向以下的說法。
    淫欲貪:對男女之欲的貪著。
    境界貪:對感官境界的貪著。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2. 有貪:是色界無色界的禪定貪愛,性屬有覆無記;因為過患甚微,作用很弱,所以不會招感果報,但是能障聖道。

》二、瞋

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於違逆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恚,而使身心惱熱的精神作用。

不如意、不如己意。

瞋恚煩惱屬欲界所獨有,在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恚的煩惱。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即使積集了多少的功德,瞋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樣,將過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燒殆盡。

《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

《大智度論》卷十四:「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梵網經》卷下:「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極重罪)。」

菩薩戒立瞋戒以為警惕(瞋心不受悔戒?)。

》三、痴

痴又稱為無智、無見、無明、非現觀、惛昧、愚痴、黑闇、不覺。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精神作用。

佛典中常以「無明」二字來代替以上諸辭,並有多種分類。

《大乘起信論》將無明分為根本無明、枝末無明二種:

  1. 根本無明:又作無始無明、元始無明。是諸煩惱的根本,因不了達真如的道理,而忽然起動差別對立的最初一念。例如惑、業、苦三道,都是以此極其細微的最初動念之心為根本,而有惑、業、苦纏縛的因果關係。

    一切煩惱的根源,最根本的迷惑,因為不了解真如(真實本性)的道理。
    起動差別對立最初一念:所有分別心的源頭,從無分別轉為有分別的第一個念頭。

  2. 枝末無明:是依於根本無明而生起的粗顯的種種煩惱。

根本無明是樹根,枝末無明是枝葉。沒有根本無明,就不會有枝末無明。

起初那個非常細微,難以察覺的根本無明,不去處理,最後就長得和大樹一樣,盤根錯節了。

佛典裡常以無明喻父,貪愛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執,使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參、五蓋的內容

  1. 貪欲蓋:指貪愛五欲妙境,能使眾生心性迷惑,令善法永不生起。

  2. 瞋恚蓋:指瞋恚能令人於違情的境上生起怨恨,因為憤怒相續,而蓋覆我們清淨的心性。

  3. 惛眠蓋:又稱睡眠蓋,全稱「惛沉睡眠蓋」。指惛沉和睡眠令心性昏沉暗塞,而忘失正念。因為二者都是以暗昧為性,所以並列為一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這種睡眠蓋最為嚴重,因為「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因此,學道者應奮發精進,去除惛眠的習性。

  4. 掉舉惡作蓋:掉舉,指心躁動不安,是「惛沉」的對稱。惡作,與悔同義。惡,是厭惡;作,是所作。惡所蓋,是憂悔厭惡過去所作的事,能障禪定。兩者都是因為想到親屬、國土(故鄉)、不死(對死亡和無常的錯誤認知),以及憶念往事而生起,所以合併為一蓋。

    初學佛者,因為過去躁動的習氣一時難消,在習禪修定的時候,就會妄想紛飛,因此坐立不安,當雜念好不容易消除了,定下心來,又開始憶想往事,產生種種追悔,如果悔箭入心過深,就會使心神不寧,覆障修道。

    因此,掉舉惡作是修道者應力求泯除的習氣。

  5. 疑蓋:對於佛法真理猶豫不決,因而覆蓋清淨的心性。疑對於修道障礙之深,可以從經中的譬喻看出:

    (1)疑如刺:疑惑危害善根,猶如毒刺一樣,能夠傷人。

    (2)疑如根:疑惑深入心中,好比老樹的根深植於地,根深柢固,盤根錯節,不易拔除。

    (3)疑如網:疑惑之情交織,有如大網一樣,罩住信心,覆蓋正法,牽絆眾生,使不得出離。

經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疑能覆蓋清淨心性,使我們退失信願,無法趨入正法,依之修行。所以,修行要趣,首先必須對佛陀的聖言量斷疑生信。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大方廣佛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肆、三毒五蓋的對治方法

《中阿含經》卷十〈食經〉中,佛陀曾說:眾生以愛為食,愛以無明為食,而無明又以五蓋為食,乃至不信以聞惡法為食。譬如大海以大河為食,大河以小河為食,乃至山巖溪澗以雨為食。

其中,「食」有牽引、長養、持續的意思。

三毒五蓋的相續發展,是長養惡業,持續輪迴的原因所在。

學佛修行就是要從根本上著手,杜絕心靈毒品的來源,撥雲見日,使自性的光輝得以顯露出來。

原文內容(點擊展開)

CBETA 線上閱讀:(五二)中阿含 習相應品 食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十第52經〈食經〉(習相應品):「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食,非無食。何謂有愛食?答曰:『無明為食。』無明亦有食,非無食。何謂無明食?答曰:『五蓋為食。』五蓋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五蓋食?答曰:『三惡行為食。』三惡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惡行食?答曰:『不護諸根為食。』不護諸根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護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為食。』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為食。』不正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正思惟食?答曰:『不信為食。』不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不信食?答曰:『聞惡法為食。』」

愛 ← 無明 ← 五蓋 ← 三惡行 ← 不護諸根 ← 不正念不正智 ← 不正思惟 ← 不信 ← 聞惡法 ← 親近惡知識 ← 惡人


「大海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海食?答曰:『大河為食。』大河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大河食?答曰:『小河為食。』小河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小河食?答曰:『山巖溪澗為食。』山巖溪澗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山巖溪澗食?答曰:『雨為食。』」

大海 ← 大河 ← 小河 ← 山巖溪澗 ← 雨

1.以不淨觀、布施行 對治 貪欲。

2.以慈悲觀、忍辱行 對治 瞋恚。

3.以因緣觀、智慧行 對治 愚痴。

4.以無常觀、持戒行 對治 惛眠。

5.以數息觀、禪定行 對治 掉悔。

6.以堅信三寶 對治 疑惑。

【習題】

1.試述三毒五蓋的內容。

2.試舉譬喻說明三毒五蓋的禍害。

3.如何對治三毒五蓋?

》問題

  1. 為什麼五蓋沒有

  2. 為什麼瞋恚屬 欲界 所獨有,在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恚的煩惱?


▌參考資料

淨空老法師:貪瞋痴三毒的原始點在哪裡?

貪的原始點是情執,瞋恨的核心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