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將傷害我們的慧命,不論是來自外界的障礙,或是自身所產生的擾亂,稱之為「魔障」,以強調它們對我們追求聖道的障礙。
從本篇開始,以三篇「五欲六塵」「 三毒五蓋」「 生死煩惱」文章,說明修行者的魔障,以及對治方法。
本文由 GAI 生成式人工智慧協助撰寫,有可能不完全正確。
▌壹、五欲六塵的定義
》五欲
- 欲,梵語 chanda 或 rajas,對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
- 五欲指 財、色、名、食、睡 等五種欲望
- 《大智度論》卷十七:「五欲無益,如狗齩骨」,「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
》六塵
- 指 色、聲、香、味、觸、法 等六種境界
- 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惟的對象
- 因為它們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
蒙塵:為塵所蒙蔽
四大種
地、水、火、風
知易行難
▌貳、五欲的內容
名聞利養。《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292頁下欄到293頁中欄。
一、財欲
危害:
- 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安穩的生活、健康的身體
- 許多人被金錢所役使,毫釐必爭,錙銖必計,到頭來身體弄壞了
- 辛苦賺來的錢財,可能被不肖兒女揮霍殆盡
- 天災可以使金山銀島在一日之間化為烏有
- 過多的財富往往成為盜賊及暴政覬覦的對象,甚至惹來殺身之禍
- 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和樂的家庭、可貴的友情
- 可能因為忙於賺錢而忽略寶貴的親情,無法善盡教養子女的責任
正確態度:
- 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是佛教所容許的
- 在家修行的人需要錢財孝養父母、安頓家庭生活
- 修行辦道、布施救濟都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
菩提長老在他著作的《八正道》提及:
真正的離欲,並非放棄自己珍愛的事物。
而是改變我們看待這些珍愛事物的觀點,不再束縛我們。
二、色欲
危害:
- 過去的富家子弟,在聲色犬馬中喪失了志氣
- 現代青少年在電動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裡迷失了自己
- 多少人在吃喝嫖賭中浪費了大好生命,斷送了錦繡前程
- 《摩訶止觀》卷四:「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
正確態度:
- 形色相狀的千差萬別,豐富了有情的心靈,也擴大了人類的心胸
- 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鋪地,鳥語花香;東方淨琉璃世界的富麗堂皇
- 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著弊衣,莊嚴的色相也一樣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三、名欲
危害:
- 許多人迷戀於名譽地位所帶來的虛榮心、優越感
- 終日汲汲營營,殫精竭慮,甚至不擇手段,強取豪奪
- 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負擔,造作惡業
正確態度:
- 俗話說:「榮譽是人類的第二生命」
- 追求名譽不但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個團體進步的原動力
- 只要心中沒有名利心,名聲是為了大眾利益而擁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緣
四、食欲
危害:
- 美食當前而不知節制,暴飲暴食,冷熱互滲,損害身體健康
- 現代化國家的人民普遍患有營養過剩、肥胖臃腫的毛病
- 非時而食,乘興而食,破壞腸胃功能
- 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不惜殺生害命
正確態度:
- 佛陀說:「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 飲食本來是為了養身活命
- 佛教有「食存五觀」,其中「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及「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可以對治對飲食的貪欲
五、睡欲
危害:
- 如果貪嗜睡眠,不但空過光陰,而且容易傷身喪志
- 使人性無法積極活動,成為障覆修道的惛眠蓋
正確態度:
-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菩提路長,更需要適當的休息
- 佛制睡眠時間是從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與現代醫學衛生觀點相符
- 臨睡時要合掌面西,觀想念佛,睡覺時右脅而臥,觀想光明
對治昏沉欲睡的方法:
1.《中阿含經》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的方法:
- 兩手按摩雙耳
- 用冷水洗臉
- 仰觀天空星宿,以適神思
- 至戶外空地經行,守護諸根
2.《遺教經論》昏沉原因和對治:
- 原因: 進食、時節和心理三種因素
- 對治方法:
- 前二者(生理因素)用精進來對治
- 心理因素有兩種對治法:
- 思惟觀察:觀察五蘊生住異滅,心念無常
- 守持淨戒:以淨戒對治煩惱
原因類型 | 具體原因 | 對治方法 |
---|---|---|
生理因素 | 進食過多 | 精進修持 |
生理因素 | 時節影響 | 精進修持 |
心理因素 | 心理昏沉 | 思惟觀察: • 觀察五蘊的生住異滅 • 心念無常的火燒諸世間 • 提醒自己把握光陰 • 努力習定修慧以求自度 |
心理因素 | 煩惱影響 | 守持淨戒: • 以淨戒對治煩惱 • 於六境中安住 • 使精神不致惛重沉悶 |
當下方法 | 誦經宴坐時昏沉 | • 兩手按摩雙耳 • 用冷水洗臉 • 仰觀天空星宿,以適神思 • 至戶外空地經行,守護諸根,待神識清爽再繼續修持 |
》五欲的危害與正確態度
欲望類型 | 主要危害 | 正確態度/用途 |
---|---|---|
財欲 | • 被金錢役使,毫釐必爭 • 忽略親情,無法教養子女 • 可能遭遇天災、盜賊、暴政 • 見利忘義,作奸犯科 |
• 追求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 • 用於孝養父母、安頓家庭 • 作為修行辦道、布施救濟的資糧 • 支持弘法利生、醫療慈善、教育文化 |
色欲 | • 在聲色犬馬中喪失志氣 • 在感官刺激中迷失自己 • 浪費生命,斷送前程 • 「色害尤深,令人狂醉」 |
• 形色豐富心靈,擴大心胸 • 欣賞淨土世界的莊嚴 • 莊嚴色相也能使人悟入真理 • 啟發靈感,創作美好作品 |
名欲 | • 迷戀虛榮心、優越感 • 汲汲營營,殫精竭慮 • 不擇手段,強取豪奪 • 患得患失,造作惡業 |
• 「榮譽是人類的第二生命」 • 見賢思齊,造成社會安定力量 • 心中沒有名利心 • 為大眾利益而擁有,成就菩提助緣 |
食欲 | • 暴飲暴食,損害健康 • 營養過剩,肥胖臃腫 • 非時而食,破壞腸胃 • 為滿足口欲而殺生害命 |
• 「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 為了養身活命 • 實行「食存五觀」 •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
睡欲 | • 貪嗜睡眠,空過光陰 • 傷身喪志 • 成為障覆修道的惛眠蓋 • 使人性無法積極活動 |
•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菩提路長,需要適當休息 • 佛制時間: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 • 臨睡觀想念佛,右脅而臥 |
▌參、六塵的內容
》六塵分類表
塵境類型 | 感官對應 | 詳細分類 | 數量 |
---|---|---|---|
色塵 | 眼根/眼識 | 顯色: 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暗 形色: 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表色: 行、住、坐、臥、取、捨、屈、伸等動作形態 |
顯色12種 形色8種 表色若干 |
聲塵 | 耳根/耳識 | 依發聲體: 有執受大種因之聲、無執受大種因之聲 依意義: 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 依情緒: 可意聲、不可意聲 |
總共8種 |
香塵 | 鼻根/鼻識 | 好香、惡香、等香、不等香 | 4種 |
味塵 | 舌根/舌識 | 甘、醋(酸)、鹹、辛、苦、淡 或分為:可意、不可意、順捨 |
6種 或3種 |
觸塵 | 身根/身識 | 能造觸: 堅、濕、煖、動(依四大種) 所造觸: 滑、澀、重、輕、冷、飢、渴 |
能造4種 所造7種 總計11種 |
法塵 | 意根/意識 |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法 (廣義的一切法) |
無量 |
》六塵的別名及其含義
別名 | 含義說明 | 產生原因 |
---|---|---|
六妄 | 六種妄想境界 | 使我們在心裡湧現好、壞、美、醜、高、下、貴、賤等分別妄想 |
六衰 | 六種衰減善心的境界 | 能衍生種種執著煩惱,令善心衰減 |
六賊 | 六種劫持功德的盜賊 | 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財 |
六塵 | 六種如塵埃般的境界 | 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 |
一、色塵
《俱舍論》卷一,色境有二種:
- 顯色: 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暗等十二種
- 形色: 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
《瑜伽師地論》卷一,在顯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
表色: 行、住、坐、臥、取、捨、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
二、聲塵
《俱舍論》卷一,聲音可分為八種:
- 有執受大種因之聲(發聲的物體有感覺與否,如 人的語言、拍手聲)
- 根據聲音的意義: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
- 根據情緒反應:可意聲、不可意聲
- 根據聲音的意義: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
- 無執受大種因之聲(發聲的物體有感覺與否,如 化人言語、錄音帶音聲、木石流水聲)
- 根據聲音的意義: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
- 根據情緒反應:可意聲、不可意聲
- 根據聲音的意義: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
發聲的物體是否有感覺 | 聲音是否發自有情 | 聲音是否有意義 | 給予人產生愛惡的情緒反應 |
---|---|---|---|
有執受大種為因 | 有情名 | 可意聲 | 好語聲 |
有執受大種為因 | 有情名 | 不可意聲 | 惡語聲 |
有執受大種為因 | 非有情名 | 可意聲 | 好拍手聲 |
有執受大種為因 | 非有情名 | 不可意聲 | 惡拍手聲 |
無執受大種為因 | 有情名 | 可意聲 | 化人好語 |
無執受大種為因 | 有情名 | 不可意聲 | 化人惡語 |
無執受大種為因 | 非有情名 | 可意聲 | 木石好聲 |
無執受大種為因 | 非有情名 | 不可意聲 | 木石惡聲 |
發聲的物體是否有感覺:
- 有執受大種為因: 聲音發自有情的四大種(如人的語言、拍手聲等)
- 無執受大種為因: 聲音發自非有情的四大種(如化人言語、木石流水聲等)
聲音是否發自有情:
- 有情名: 具有生命意識的存在所發出的聲音
- 非有情名: 無生命意識的物體所發出的聲音
聲音是否有意義:
- 可意聲: 有意義、讓人感到舒適的聲音
- 不可意聲: 無意義或讓人感到不適的聲音
給予人產生愛惡的情緒反應:
- 好聲: 引起喜愛情緒的聲音
- 惡聲: 引起厭惡情緒的聲音
八種聲音的具體例子
- 好語聲: 人說的好話、讚美之詞
- 惡語聲: 人說的惡話、咒罵之詞
- 好拍手聲: 表示讚賞的拍手聲
- 惡拍手聲: 表示不滿的拍手聲或其他不悅的人為聲響
- 化人好語: 佛陀神通變化所作化人的善語
- 化人惡語: 化人所說的不善之語
- 木石好聲: 悅耳的自然聲音(如流水聲、鳥鳴聲)
- 木石惡聲: 不悅耳的自然聲音(如雷鳴聲、碎石聲)
三、香塵
好香: 嗅了使人感到舒適喜悅,有益身心,能夠增長福業者
惡香: 嗅了使人感到侷促緊張,無益身心,不能增長福業者
等香: 不太強,不太弱,恰到好處者
不等香: 太強、太弱,出於均等以外者
四、味塵
可分六種:甘、醋(酸)、鹹、辛、苦、淡 也可分為:可意、不可意、順捨三種
五、觸塵
有十一種:堅、濕、煖、動、滑、澀、重、輕、冷、飢、渴
- 前四項屬能造觸(依四大種所產生)
- 後七項屬所造觸(因四大種增盛程度不同而有差異)
六、法塵
- 指第六識(意識)所緣的對境,又名法處、法界
- 廣義而言,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法
六塵的別名:
- 六妄: 因為使我們湧現好、壞、美、醜、高、下、貴、賤等分別妄想
- 六衰: 能衍生種種執著煩惱,令善心衰減
- 六賊: 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財
▌肆、結語
重要觀念
- 無論是五欲或六塵,都能令我們流轉六道
- 它們之所以造成禍害,並不在於其自身的不淨,而在於人心的愚痴無明、貪愛染著
- 「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並沒有善惡的分別
- 經云:「法非善惡,善惡是法」
修行態度
- 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應抱持一種不貪不拒的中道態度
- 時時返觀自省
- 密護六根門頭,不要被虛幻的外境所炫惑左右
五欲的善惡分別
- 善法欲: 以正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是精進求道的資糧
- 惡法欲: 以邪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是步入墮落的原因,又稱為「地獄五條根」
》善法欲 vs. 惡法欲
分類標準 | 善法欲 | 惡法欲 |
---|---|---|
追求方式 | 以正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 | 以邪念來追求財、色、名、食、睡 |
修行意義 | 精進求道的資糧 | 步入墮落的原因 |
別名 | 無特別稱呼 | 「地獄五條根」 |
結果 | 有助於修行,成就菩提 | 造作惡業,流轉生死 |
態度 | 為了利益眾生,成就佛道 | 為了滿足私欲,貪愛執著 |
》修行者對五欲六塵的實踐指南
實踐層面 | 具體方法 | 目標效果 |
---|---|---|
根本態度 | 不貪不拒的中道態度 | 既不貪著執取,也不完全排斥 |
日常觀照 | 時時返觀自省 | 保持覺察,檢視心念 |
護根修持 | 密護六根門頭 | 不被虛幻外境所炫惑左右 |
正確認知 | 「色不迷人人自迷」 「法非善惡,善惡是法」 |
了解外境本身無善惡,關鍵在用心 |
具體修法 | 食存五觀、對治昏沉 思惟觀察、守持淨戒 |
在生活中實踐佛法,轉煩惱為菩提 |
【習題】
- 試述五欲、六塵的內容
- 五欲、六塵有何過患?
- 我們對五欲六塵應該抱持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