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五停心觀的定義
觀法 | 對治煩惱 |
---|---|
不淨觀 | 貪欲 |
慈悲觀 | 瞋恚 |
緣起觀 | 愚痴 |
念佛觀 | 我執/惡業障 |
數息觀 | 散亂 |
▌貳、五停心觀的內容
》不淨觀
對治類型 | 觀想內容 | 細項 |
---|---|---|
對治己貪 | 觀自身汙穢 | 1. 種子不淨:父精母血和合 2. 住處不淨:十月胎中不淨 3. 自體不淨:四大所成,身體和體內各有十二種不淨物 4. 外相不淨:髮、毛、爪等十二種不淨物 5. 究竟不淨:死後壞爛永久不淨 |
對治淫貪 | 觀他身汙穢 | 對治四種貪愛: 1. 顯色貪:對青、黃、赤、白等色的貪愛 2. 形色貪:對長、短、方、圓等形狀的貪愛 3. 妙觸貪:對柔軟細滑等觸感的貪愛 4. 供奉貪:對承事服務的貪愛 觀法:觀想死屍的膨脹、青瘀、膿爛等相 |
對治一切貪愛 | 觀世間一切不淨 | 1. 對治與境相應貪:觀「苦惱不淨」與「下劣不淨」 2. 對治與色相應貪:觀「觀待不淨」 3. 對治薩迦耶貪:觀「煩惱不淨」與「速壞不淨」 |
》慈悲觀
對治類型 | 觀想內容 | 實踐方法 |
---|---|---|
對治違理瞋 | 生緣慈 | 先觀想至親得到快樂的樣子,再擴及怨憎,最後擴及一切眾生 |
對治順理瞋 | 法緣慈 | 觀五蘊假合,無眾生可得,以慈心愛念分享禪悅法喜 |
對治諍論瞋 | 無緣慈 | 泯除分別妄想,於一切法不憶不念,等視一切眾生 |
》緣起觀
對治類型 | 觀想內容 | 實踐方法 |
---|---|---|
對治計斷常痴 | 觀三世十二因緣 | 觀過去二支、現在八支、未來二支,因緣相續,不常不斷 |
對治計有無痴 | 觀果報十二因緣 | 觀從無明到老死由因緣所生,無自性,非空非有 |
對治計世性痴 | 觀一念十二因緣 | 觀一念中具足十二因緣,宇宙萬相一多相入相即,非一非異 |
》念佛觀
對治類型 | 觀想內容 | 實踐方法 |
---|---|---|
對治沉昏蔽塞障 | 觀應身佛相好光明 | 先取佛眉間白毫放光相,一心觀想,再次第遍觀其他諸相 |
對治惡念思惟障 | 觀報身佛功德巍巍 | 念佛的十力、四無所畏等無量功德,生起悔心,滅除惡念 |
對治境界逼迫障 | 觀法身佛空寂無為 | 念法性平等,不生不滅,人我二法緣起性空,無作者受者 |
》數息觀
修行階段 | 內容說明 | 注意事項 |
---|---|---|
數 | 計算入息出息次數,從一到十反覆 | 避免三種過失:減數失、增數失、雜亂失 避免持息過緊或過緩 |
隨 | 心已定,不再計數,心繫於息,隨息風出入 | 心息相依,不加強力 |
止 | 修息漸成,心自然止息動亂 | 任運記數,身心安穩明靜 |
觀 | 觀出入息之所依身為五蘊和合 | 破我執妄見 |
還 | 收心還照,知能觀的心非實 | 我執自亡,無漏方便智自然流露 |
淨 | 心無住著,泯然清淨 | 真實無漏智發,斷惑證真 |
》修行步驟表
特別針對數息觀的六妙門。
版本一:GAI 生成之超譯版。
flowchart LR
A["數<br>計算呼吸<br>從一到十<br>避三過失"] --> B["隨<br>心隨息風<br>心息相依<br>不加強力"]
B --> C["止<br>心止動亂<br>自然安穩<br>明靜現前"]
C --> D["觀<br>觀五蘊假合<br>破我執見<br>了無自性"]
D --> E["還<br>收心還照<br>知心非實<br>無漏智生"]
E --> F["淨<br>心無住著<br>泯然清淨<br>斷惑證真"]
style A fill:#f9f9f9,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B fill:#f0f0f0,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C fill:#e6e6e6,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D fill:#dddddd,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E fill:#d4d4d4,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F fill:#cbcbcb,stroke:#333,stroke-width:1px
版本二:GAI 生成之原文版。
flowchart LR
A["數<br>計算入息或出息的次數<br>從一到十反覆計數<br>避免三種過失"] --> B["隨<br>心已定下來<br>只要心繫於息<br>隨著息風出入"]
B --> C["止<br>修息漸成<br>心自然就會止息動亂"]
C --> D["觀<br>觀出入息之所依身<br>為五蘊和合而有<br>破種種我執妄見"]
D --> E["還<br>收心還照<br>知能觀的心非實<br>我執自亡無漏智流露"]
E --> F["淨<br>心無住著<br>泯然清淨<br>真實無漏智因此而發<br>自然斷惑證真"]
style A fill:#f9f9f9,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B fill:#f0f0f0,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C fill:#e6e6e6,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D fill:#dddddd,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E fill:#d4d4d4,stroke:#333,stroke-width:1px
style F fill:#cbcbcb,stroke:#333,stroke-width:1px
》煩惱 vs 觀法 vs 修法對照表
煩惱種類 | 對應觀法 | 具體修行方法 |
---|---|---|
貪欲 | 不淨觀 | 1. 對治己貪:觀自身五種不淨 2. 對治淫貪:觀他身不淨,如觀死屍膨脹青瘀等 3. 對治一切貪愛:觀苦惱不淨、下劣不淨等 |
瞋恚 | 慈悲觀 | 1. 違理瞋:修生緣慈,從親至怨 2. 順理瞋:修法緣慈,觀五蘊假合 3. 諍論瞋:修無緣慈,泯除分別 |
愚痴 | 緣起觀 | 1. 計斷常痴:觀三世十二因緣 2. 計有無痴:觀果報十二因緣 3. 計世性痴:觀一念十二因緣 |
我執/惡業障 | 念佛觀 | 1. 沉昏蔽塞障:觀應身佛相好光明 2. 惡念思惟障:觀報身佛功德巍巍 3. 境界逼迫障:觀法身佛空寂無為 |
散亂 | 數息觀 | 修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使心安住一境 |
》適用對象
眾生類型 | 主要心病 | 適合觀法 | 注意事項 |
---|---|---|---|
多貪眾生 | 貪欲重 | 不淨觀為主 | 貪愛與瞋恚都重者應兼修不淨觀與慈心觀 |
多瞋眾生 | 瞋恚重 | 慈悲觀為主 | 應觀察瞋恚類型(違理、順理或諍論)選擇對應的慈心修法 |
多痴眾生 | 愚痴重 | 緣起觀為主 | 應辨別痴的種類(斷常、有無或世性)選擇對應的緣起觀 |
多障眾生 | 業障重 | 念佛觀為主 | 應辨明業障類型(沉昏、惡念或逼迫)選擇對應的念佛觀 |
多散眾生 | 散亂重 | 數息觀為主 | 循序漸進修習六妙門,不可躐等 |
兼有多種煩惱者 | 複合心病 | 靈活運用多種觀法 | 如修不淨觀成熟後若生瞋心,應轉修慈心觀;應病與藥,對症下藥 |
▌【習題】
-
何謂五停心觀?
-
試述五停心觀的內容。
-
如何運用五停心觀?試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