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較多不在星雲法師原文內的說明,有可能不正確,還請師姐師兄大德們不吝指導。
▌乘的讀音
根據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五乘的「乘」,讀音為 ㄕㄥˋ(shèng)。
佛教用語。本是車乘之意,用來譬喻教法,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之境界。如:「大乘」、「小乘」。
補充: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定使用「上座部佛教」一詞稱呼南傳佛教,不再使用「小乘」的稱呼。
五乘 的梵語對照:
五乘 | 梵語 | 羅馬拼音 |
---|---|---|
人乘 | मनुष्ययान manuṣya-yāna | manuṣya-yāna |
天乘 | देवयान deva-yāna | deva-yāna |
— | 以上為 共世間法 ![]() |
— |
聲聞乘 | श्रावकयान śrāvaka-yāna | śrāvaka-yāna |
緣覺乘 | प्रत्येकबुद्धयान pratyekabuddha-yāna | pratyekabuddha-yāna |
菩薩乘 | बोधिसत्त्वयान bodhisattva-yāna | bodhisattva-yāna |
「yāna」(यान) 在梵語中意為「車乘、載具」,象徵不同的修行道路。
▌五乘佛法的意義
「五乘」的概念並非源自某一部特定的經典,而是隨著佛教發展逐漸形成的教理體系。
「五乘」在不同的經論和宗派中,也有細微的差異。例如《佛學大辭典》中,舉了六種不同的五乘。本文是目前較通行的說法。
五乘佛法的概念
「乘」,有運載的意思。
佛法能夠幫助眾生,從生死輪廻的此岸,載你到究竟解脫的彼岸,所以比喻為「乘」。(告訴你得到上車門票的方法,但修行還是得靠自己努力)
五乘佛法,是佛陀為了教化眾生,依眾生根基的不同,而將之運載至涅槃彼岸的五種法門。
這五乘可視為不同的修行層次,眾生可以根據自己的 能力 與 發願,選擇適合的道路。
佛陀從發願學習,一直到開悟成佛,親身經歷了各個階段。所以佛陀清楚知道不同弟子的程度(弟子 A 是中學、弟子 B 是大學…),可以用最適合的方式教導他。
我們凡夫俗子,有幸接觸佛法,不用想太多(沒有佛陀在旁告訴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程度怎麼辦?),以人乘當作起手式就對了。然後就是星雲法師提的:「四諦與緣起 」法門,是三乘共法的總綱。
▌五乘佛法是什麼
人乘,以三皈五戒為乘,出三途四趣而生人道;
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於四洲而達天界;
聲聞乘,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涅槃而成阿羅漢;
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涅槃而成辟支佛;
菩薩乘,以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超三界二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的彼岸。
在這些法當中,「四諦與緣起」法門,是三乘共法的總綱。離了「四諦與緣起」法門,也就沒有解脫道 ─ 出世佛法可說。
與以下表格(《法忍法師》法性講堂:淨土宗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五乘佛法中的哪個?)對照,星雲法師的天乘多了四禪八定、聲聞乘少了八正道、菩薩乘少了四攝四無量心。
比較並無誰對誰錯,
五乘 | 修行法門 |
---|---|
人乘 | 三皈、五戒 |
天乘 | 三皈、五戒、十善 |
聲聞乘 | 三皈、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 |
緣覺乘 | 三皈、五戒、十善、十二因緣 |
菩薩乘 | 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波羅蜜多)、四攝、四無量心 |
四攝(catvāri saṃgraha-vastūni):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無量心(catur-apramāṇa):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禪修的次第,雖然它能帶來極大的寧靜與快樂,但佛教最終的目標不僅是禪定,而是透過智慧(般若)來證悟真理,達到涅槃解脫。
境界 | 範圍 | 特點 |
---|---|---|
四禪(色界定) | 色界 | 逐步捨離欲界,心識寧靜清淨,進入純淨的禪悅。 |
四無色定(無色界定) | 無色界 | 超越物質世界,專注於空間、意識,最終達到極微細的禪境。 |
五乘解說
1. 人乘
- 目標:獲得人身,來世仍能轉生為人,且擁有較好的生活條件。
- 對應的修行法門: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寶)。
- 核心精神:增上心。持五戒,皈依三寶以避免墮入三惡道(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
2. 天乘
- 目標:轉生為天人,享受長壽與福報。
- 對應的修行法門:十善業(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不貪、不瞋、不邪見)
- 核心精神:增上心。修善積福,享受天樂。(但仍在輪迴之內,非究竟解脫)
人乘與天乘合稱為「人天乘」,屬於世間善法,未能出離生死輪迴。
3. 聲聞乘
- 目標:修習無我觀,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解脫輪迴。
- 對應的修行法門:四聖諦(苦、集、滅、道)、八正道
- 核心精神:出離心。以自我解脫為主,修習四諦觀察生命的實相,滅盡煩惱,證入涅槃。
4. 緣覺乘
- 目標:依緣起法則觀察世間無常,獨自修行證悟,成為辟支佛(獨覺)。
- 對應的修行法門: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核心精神:出離心。比聲聞更深入觀察生命的流轉因果,但仍然是以自我解脫為主。
5. 菩薩乘(大乘)
- 目標:發菩提心,修行大乘佛法,以利益眾生為志向,最終成佛。
- 對應的修行法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 核心精神:出離心。以慈悲心與智慧並重,願度化無量眾生,行菩薩道,圓滿佛果。
五乘修行法門
今天要到台北,台北是學佛的最終目標(淨土),現在坐火車出發,經過台南、台中、新竹,在台南可以不靠站停車,乃至台中、新竹都不靠站停車,而直接開往台北(成佛的目標);但不能不經過台南、台中、新竹。
也就是說,一定要經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佛教來完成自己成佛的最終目標。
五乘的意義與關係
- 人乘、天乘 是世間善法,修行者雖可得福報,但未能出離生死。
- 聲聞乘、緣覺乘 是小乘解脫道,能超越生死輪迴,但重點在個人修行。
- 菩薩乘 則是大乘佛法,強調不僅自度,還要度眾生,最終成就佛果。
佛教認為這五乘佛法是對不同根器的眾生所施設的方便法門,最終希望一切眾生皆能進入大乘,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成就佛道。
以下表格統整中(不同來源,稍有差距)。
五乘 | 修行法門 | 目標 | 核心精神 |
---|---|---|---|
人乘 |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轉生為人,擁有較好生活條件 | 持戒行善,避免墮入惡趣 |
天乘 | 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 | 轉生天界,享受福報 | 積善修福,但仍在輪迴之內 |
聲聞乘 | 四聖諦、八正道 | 證阿羅漢果,解脫輪迴 | 修無我觀,以自我解脫為主 |
緣覺乘 | 十二因緣 | 證辟支佛果,獨自悟道 | 觀察緣起無常,獨修解脫 |
菩薩乘 | 六度、四弘誓願 | 發菩提心,度眾生,成就佛道 | 慈悲智慧並行,廣度眾生 |
五乘 | 發心 | 修行法門 | 目標 |
---|---|---|---|
人乘 | 增進心,希求福樂 | 修三皈五戒 | 脫離三途,生於人道 |
天乘 | 增進心,追求天界福報 | 修十善業道與四禪八定 | 生於天界,享受天樂 |
聲聞乘 | 出離心,厭離生死苦 | 修四聖諦,斷見惑與思惑 | 證阿羅漢果,入有餘涅槃 |
緣覺乘 | 出離心,自悟因緣 | 觀十二緣起,自悟生死因緣 | 成辟支佛,入無餘涅槃 |
菩薩乘 | 菩提心與大悲心,利他濟世 | 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等) | 成佛究竟,超越三界二乘境界 |
五乘 | 修行法門 | 果地 | 經典依據 |
---|---|---|---|
人乘 | 五戒、三皈 | 生人道,免墮三途 | 《佛學大辭典》「五乘」條 |
天乘 | 十善、四禪八定 | 生天界,享天福 | 《大乘莊嚴經論》「世間法」 |
聲聞乘 | 四聖諦、三十七菩提分 | 阿羅漢果,有餘涅槃 | 《行事鈔資持記》「五乘」釋 |
緣覺乘 | 十二因緣觀 | 辟支佛果,無餘涅槃 | 《楞伽經》「緣覺乘」 |
菩薩乘 | 六度、四攝 | 成佛,三身圓滿 | 《大乘莊嚴經論》「出世間法」 |
《法忍法師》法性講堂
佛陀向眾生解說的修學理論,主要是圍繞著「人天乘」及「解脫乘」兩個範疇。
「乘」是指運載工具,意思是乘載眾生由此岸到彼岸。 而當中「解脫乘」包括:「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
「人天乘」是在輪迴之內、「解脫乘」是解脫輪迴的方法,修行人可選擇「離三惡道苦、得人天善果」或是「離輪迴苦、得解脫樂」兩條道路。 「人天乘」又可再細分為「人乘」及「天乘」,視乎目的是想要保持人身,抑或想生天界享天福。 「解脫乘」的修行可選擇「四聖諦」、「八正道」或「十二因緣」,又或以度一切眾生,同成佛果為一己之任,全都可以自行選擇。
至於有人提出「念十句阿彌陀佛,可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論點,法忍法師認為當今修淨土的人有時很混淆,未能明白自己的願心,更不肯定自己修的法門是屬於五乘中的那一個內容。淨土修持中「信」、「願」、「行」三資糧也要具足,當眾生臨命終時,繫念阿彌陀佛名號,背後需要有很強大願心,才會有機會得生淨土。
「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而往生淨土,可以是「聲聞乘」,也可以是「菩薩乘」,分別在於是否有發菩提心。「菩薩乘」是有發願度眾生、解脫生死、同證佛果的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便是「菩薩乘」;沒有發菩提心,純粹希望以修行解脫生死的,便是「聲聞乘」。
▌人間佛教
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創立者,印順法師、趙樸初、星雲法師、凈慧法師、聖嚴法師等人為延續此思想推廣的代表[1]。
太虛法師於1925年(民國14年)提出,他認為當時的佛教重鬼與死、不重人與生,所以提出這一主張。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生改善,二是後世增勝,三是生死解脫,四是法界圓明。
印順法師在讀到《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頓時領悟到: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
「佛出人間」,佛的教化,是現實人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趨於鬼化、神!
星雲法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
佛陀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
為什麼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中一法界成道,而降世在人間成道?
佛陀為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
這說明,佛陀是以人間為主的。
聖嚴法師於1989創設法鼓山,即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作為法鼓山志業的核心理念。
▌ 【習題】
-
說明五乘佛法的意義。
-
如何實踐五乘佛法的人間佛教?
▌參考資料
補充:《佛學大辭典》作者丁福保已去逝超過70年(於1952年逝世),本辭典內容已屬公有領域(但對該作品的翻譯,有可能仍不屬於公有領域)。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乘
《法忍法師》淨土法門 VS 五乘佛法
佛法十分鐘 第208集,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五乘佛法中的哪個?
《法忍法師》提升修行層次
佛法十分鐘 第209集,從「個人利益」到「公共利益」
YouTube:《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 ─ 五乘
對照佛陀不同時期(五時)中的五乘
圖檔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