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 是 天台宗 智者大師 在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第五 提出。
星雲法師花了不少篇幅,在介紹(四惡趣、人天善趣、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界的)十如是,這部分請自行參閱原文。
我的心得分為兩部分:
-
什麼是一念三千?
-
為什麼談一念三千?
▌什麼是一念三千?
一念
一念: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
《仁王般若經》: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摩訶僧祇律》卷十七: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
三千
十界互具
十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互具: 每一界都蘊含其餘九界,所以十界互具互含,成為百界(其實是九十界,但一念三千比較好記,一念兩千七百有點繞口)。
以我們生活的人界舉例來說:我們生活週遭看到的一些事,有時可以感到慈悲的光輝,有時可以感到惡道的可怕。
人間菩薩:日本知名漫畫家,遊戲王的作者高橋和希,為救少女溺水而犧牲自己。
人間惡道:台北市信義區的培諾米達幼兒園,「園長之子」性侵多達 45 名幼童,並暗藏 600 多部女童私密影像。園長在事件過後,將幼兒園改名繼續營業招生。
十如是
「如」,梵語 tathā,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
「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
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
-
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
-
性:指內在不可見的本性。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緣就能產生火;眾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
體:指十法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為實體。
-
力:指諸法潛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磚、泥可以作為砌牆的材料;水含有動能,可以用來發電。
-
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業,也就是顯在的勢力。例如:眾生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花朵插在案頭,產生賞心悅目的作用。
-
因:指能產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
緣:指助因感果的間接條件。
-
果:指由同類因所產生的同類果,善因感善果,惡因生惡果。
-
報:指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未來果報。
-
本末究竟等:指從開始(本)的「相」到最後(末)的「報」,都是因緣所成,究其致極,法性畢竟空寂,實相平等一如,所以稱為「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 | (智者大師)法華玄義 | (法忍法師)法性講堂 |
---|---|---|
如是相 | 外相 | 表相 |
如是性 | 內性 | 本質 |
如是體 | 主質 | 本體 |
如是力 | 功能 | 潛在能力 |
如是作 | 構造 | 作用 |
如是因 | 習因 | 主因 |
如是緣 | 助因 | 輔助條件 |
如是果 | 習果 | 影響(effect, consequence) |
如是報 | 報果 | 回報(karmicreward) |
如是本末究竟等 | 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 | - |
「趣」在佛法中可以表示「趨向」或「前往」的意思。也可以指眾生投生的去處。
以下我們 以佛界中內含的人界,對照 以人界中內含的佛界,說明十如是。
補充:對不退轉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內含六道的理解會有不同。
佛界內含人界 | 人界內含佛界 | |
---|---|---|
佛陀圓滿智慧,示現為人 | 人雖未證悟,但具佛性 | |
現象(如是相) | 佛陀在人間顯現人身 | 人有凡夫相,但內含佛性 |
本質(如是性) | 佛雖為人相,但無煩惱 | 人雖有煩惱,但具清淨佛性 |
力量(如是力) | 佛能以大智慧教化人 | 人能以智慧修行成佛 |
行為(如是作) | 佛在人間說法度眾 | 人能學佛修行 |
因緣(如是因緣) | 佛示現為人,是因過去修行圓滿 | 人修行,累積成佛因緣 |
結果(如是果報) | 佛在人間度化眾生 | 人修行後,可證得佛果 |
究竟(如是本末究竟等) | 佛雖示現人間,仍是圓滿佛 | 人雖是凡夫,但若修行,可達佛境 |
三世間
三世間是指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
-
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無漏等的差別。
-
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有情世間,是指因五陰和合的眾生,依正報而呈現種種不同的差別,也就是指從佛到地獄的十界有情。
-
國土世間:又作器世間、住處世間,是指眾生所依的國土住處,因依報而住於種種不同的國土。
三千:十法界 * 十法界 * 十如是 * 三世間
我們以 人界 中內含的 佛界,其 十如是 在 三世間 為例:
世間 | 人界內含的佛界 | 具體表現 |
---|---|---|
五陰世間(身心) | 透過個人修行 | 修行、內心清淨、智慧顯現 |
眾生世間(人際) | 透過善行與教育 | 慈悲、善行、推廣正法 |
國土世間(環境) | 透過社會與文化 | 佛法興盛、和平、清淨國土 |
▌為什麼談一念三千?
心態改變,自身與環境的一切都會改變。
心在哪裡。身在哪裡。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將《法華經》所說一切眾生成佛的原理便於實踐而系統化的說明。
▌參考資料
》本次進度:
》WIKI
》創價學會
》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一期)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作者: 張瑞良)
》影片
法華玄義卷二:於空假中三諦,此應有三種不同讀法,即:是相如(即空)、如是相(即假)、相如是(即中)。
佛法十分鐘 第124集 體會法華(3) 覺悟──通達「十如是」(上)
如是:如實呈現,有什麼說什麼。
無明 vs. 我執。從我想要的方向去理解,這是無明、不是如是。
佛法十分鐘 第126集 體會法華(4) 覺悟──通達「十如是」(下)
平常心:你對世間的一切認知,不應該加上任何個人的見解。
你對平常心的理解:看開點。佛陀對平常心的理解:完全客觀的理解,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
【習題】
-
何謂一念三千?它說明了什麼?
-
舉例說明一念三千。
-
舉例說明十界互具。
-
舉例說明十如是。
-
何謂三世間?
-
主觀的一念與客觀的三千世間諸法有何關係?